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首頁 | 社區 | 聊天 | 郵箱 | 建站 | 房產 | 影視 | 求職 | 游戲 | 教育 | 短信 | 直播 | 廣告
首頁 > 教育頻道 > 成人教育 > 正文  
滾動新聞
《法學概論》重點串講
青島新聞網  2004-08-09 08:47:16 自考365論壇

頁面功能   】 【 小字】【 】【打印】【關閉

 

    1、制定法——它是指國家的有權機關,通過正式的程序,并且用成文的形式(條文)所表達的規范性文件。現在大我數國家的法律都以制定法為其主要淵源。

  2、判例法——它是指以特定的法院所作的典型判決,其中包含的原則可以作為判案依據的法律。

  3、成文法——是指有權制定法律的國家
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條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規范性文件。成文法因其是國家機關制定的,所以又稱制定法。

  4、不成文法——是指國家機關認可的、不具有條文形式的習慣。不成文法又稱習慣法。

  5、實體法——是指從實際內容上規定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律。如民法、刑法等。

  6、程序法——是指為了實體權利和義務的實現而制定的關于程序方面的法律。如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

  7、一般法——是指凡是在一國領域內對全體居民和所有的社會組織普遍適用,而且在它被廢除前始終有效的法律,就是一般法。如民法、刑法。

  8、特別法——凡是只在一國的特定地域內或只對特定的主體或在特定的時期內有效的,是特別法。

  9、法系——主要是按照法律的特點和歷史傳統對各國法律時分類的一種方法。主要分為大陸法系、英國法系等。10、大陸法系——是指歐洲大陸上源于羅馬法,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各國法律,所以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或民法法系。我國臺、澳地區屬大陸法系。

  11、英國法系——是指中世紀以來的英國法律和仿效英國法律傳統的各國法律。

  12、法律的歷史類型——是從縱向的歷史發展上,對法律進行最基本的本質性的分類。凡是經濟基礎及體現的階級意志相同的法律,就屬于同一歷史類型的法律。

  13、社會主義法律的制定——是指社會主義國家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的活動。

  14、行政法規——專指由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它的效力及于全國范圍。

  15、地方性法規——專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并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的規范性文件。

  16、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人們的行為符合或違反該規范時將會產生的某種可以預見的結局的那一部分。法律后果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肯定性的,另一類是否定性的。

  17、禁止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不得做某種行為的規范。刑法中大部分都是這類規范。18、義務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必須做一定行為的規范。如婚姻法中關于夫妻之間義務的規定。

  19、授權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可以自行抉擇做或不做某種行為的規范。例如說有(肖像)權利,或是可以(上訴)等。禁止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稱為命令性規范;把授權性規范稱為任意性規范。

  20、確定性規范(二級名解)——是指直接明確地規定某一行為規則的內容而不依賴別的規范來說明或補充的規范。這在法律規范中占絕大多數。它直截了當,便于了解和遵行。

  21、準用性規范——是指沒有直接規定行為規則的內容,而只規定在適用該規范時,準許援用它所指定的其他有關規范的規范。22、法律匯編——就是按照現行規范性文件所屬的法律部門、頒布的年代或其他分類方法,分門別類地加以編排,并匯成書冊,而不改變法律規范的內容。它不是立法工作。

  23、法律編纂——是一種立法活動。在這一活動過程中,要按照憲法的精神和法制統一的原則,將一個法律部門的所有的規范,重新進行審查,從內容上加以整理,或增刪或修改,然后編纂成為一部結構嚴密、規范之間協調統一、內容系統完整的法律文件,即法典。這種活動只能由具有相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來進行。

  24、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指由社會主義國家各個法律部門的現行規范所組成的有機統一的整體。25、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是指社會主義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貫徹和實現。社會主義法律是廣大人民意志的體現,因此,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實質上就是把廣大人民的意志,轉化為人們的行為。

  26、法律的適用——即通常所說的執法,是指被授予專門職權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按照法定的程序,實現法律對特定的社會關系的調整活動。

  27、法律的遵守——是指一切國家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規定,嚴格依法辦事,即守法。

  28、立法解釋——是指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對法律所作的解釋。我國憲法規定,解釋憲法和法律的權力屬于全國人大常委會。29、司法解釋——是指最高國家審判機關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國家檢察機關即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適用法律過程中對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作的解釋。

  30、行政解釋——是指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即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對不屬于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所作的解釋。

  31、違法——是指違反法律的規定,依法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

  32、法律責任——是指由違法行為引起的依法所應承擔的帶有強制性的責任。

  33、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對應承擔法律責任的違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帶有強制性的懲戒措施。34、社會主義法律關系——是指輕罪社會主義法律規范調整的社會關系,表現為人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35、法律關系的客體(亦即權利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或標的。一般地說,法律關系的客體有:A物。B智力。C行為。

  36、法律上的權利——是指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法享有的權能和利益。其表現為權利的享有者可以自己做出一定的行為或者要求他人做出一定的行為。

  37、法律事實——那些能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情況,叫做法律事實。

    38、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國家按照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執法、守法和監督法律實施等幾方面的統一。

  39、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無產階級法律觀點的總和,它包括人們對法律的基本看法,對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人們行為合法性的評價,也包括人們關于法律的知識和修養等。

  40、國家性質——即國家的階級本質,又稱政權性質,或稱國體,指的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

  41、政權組織形式——是指統治階級所采取的用以實現其國家權力的形式,即統治階級為了反對敵人、保護自己而組織起來的國家政權機關。政權組織形式又稱政體或根本政治制度。4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二級名解)——是以民主集中制為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并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礎,建立全部國家機構,來行使國家權力,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

  43、選舉制度——是關于選舉國家代表機關應遵循的各項制度的總稱,包括選舉的基本原則、選舉資格的確定、組織選舉的程序和方法、選民與代表的關系等內容。

  44、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在我國領土內,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遵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基礎,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由少數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事務。45、集會自由——就是公民于露天公共場所,發表意見、表達意愿的自由。

  46、結社自由——就是公民按照一定的宗旨組成某種社會組織的自由。

  47、游行自由——就是公民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場所列隊行進,表達共同意愿的自由。

  48、示威自由——就是公民在露天公共場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會、游行、靜坐等方式,表達要求、抗議或者支持、聲援等共同意愿的自由。

  49、批評權——是指公民對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缺點和錯誤,有權提出批評意見。

  50、建議權——是指公民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工作,有權提出自己的主張和合理化建議,幫助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改進工作。51、申訴權——是指公民對因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的錯誤或違法的決定、判決,或者因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致使他或他的親屬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有權向有關國家機關申述理由,提出改正或撤銷決定、判決或賠償損失的請求。

  52、勞動權——就是凡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獲得工作和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

  53、物質幫助權——就是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54、審判權——就是依照法律審理和判決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權力。

  55、回避制度——是指根據法律規定,辦案人員不參加處理與自己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的案件,以防止利用職權徇私舞弊,并可避開嫌疑,以利于審判工作的正常進行。

  56、兩審終審——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

  57、檢察權(二級名解)——指的是對憲法、法律的實施進行檢察監督的權力,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58、行政法律關系——指的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發生的由行政法律規范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

  59、行政執法——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執行法律、法規,實施行政管理的活動,具體地說,就是主管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對相對人采取的直接影響其權利和義務的行為。

  60、行政決定——是指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中針對特定事件而采取的處理決定。是行政執法行為中最常采用的方式。

  61、行政處罰——是指特定的行政機關,對于有違反行政管理秩序行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給予處罰的行政執法行為。

  62、行政強制執行——是指當事人不履行行政法規定的義務,行政機關依法采用一定的方法強制其履行義務的行政執法行為。

  63、行政監察監督(二級名解)——是指行政監察機關依法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的執法情況和有無違法亂紀行為所進行的專門監察活動。

  64、審計監督(二級名解)——是指審計機關依法對行政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財政收支活動、經濟效益和財政法紀的遵守情況所進行的監督檢查活動。

  65、民事法律關系——是民事主體之間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對象(客體)而發生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現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66、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二級名解)——是指民事法律賦予他能夠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67、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公民能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

  68、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69、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即公民或法人)實施的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為目的的合法行為。

  70、無效的民事行為——是指不具備有效成立的要件因而法律上不允許發生行為人預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為。

  71、委托代理(二級名解)——是根據本人授予代理人代理權的行為(即授權行為)而發生的。

  72、法定代理(二級名解)——法定代理人代理權不是根據本人的委托授權而發生,而是由法律在與本人存在一定親屬關系的人中直接規定的代理。

  73、指定代理(二級名解)——是根據人民法院或有權指定的單位的指定而設置的代理,其代理權限的范圍應在指定進加以明確。

  74、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75、按份共有——是指多數人各按其應有的份額或比例,對同一項財產擁有所有權的情況。

  76、共同共有——是指兩人或兩人以上對共有財產不分份額或在共有關系解除前不能確定各人應有份額的一種共有關系。

  77、知識產權——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對其創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權利。它也是重要的民事權利。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后兩者又可合稱為工業產權。

  78、著作權——又可稱為版權,它是指作者或其他主體對其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依照法律所享有的權利。

  79、專利權——一項發明創造由發明人提出申請,經過主管機關的審核,確認發明人在法定期限內對此項發明享有獨占的利益,就叫專利權。

  80、保證——是合同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其信用,擔保債務履行的一種法律行為。

  81、定金——凡以擔保債權的實現和證明合同已有效成立為目的,根據當事人的約定,由一方向對方先行給付一定數額的貨幣以保證合同的履行的為定金。

  82、抵押——債務人或第三人不轉移供作擔保的財產的占有,而僅將該財產供作債務履行的擔保,即為抵押。

  83、★質押——它是指債務人或第三人將其動產或財產權利證書交付債權人占有,在債務人還不履行其債務時,質押權人可將質押物變賣,并優先受償的擔保方式。

  84、侵權行為——是因單方面的不法行為而發生債權債務關系的最常見的法律事實。

  85、不當得利——凡無法法律上的根據致他人損害而自己獲得利益的,此種得利,即為不當得利。

  86、★無因管理——又可稱為“無委托的事務管理”,是指既無約定,又無法法律上的義務而為他人管理財產或事務,其支出的費用及勞務,得請求受益人支付所構成的債權債務關系。

  87、扶養——是根據身份關系,在一定的親屬間有經濟能力的人對于無生活能力者給予扶助以維持其生活的一種法律制度。

  88、繼承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繼承人死亡后留下的遺產的權利。

  89、法定繼承——是指按照法律規定的繼承人的范圍和順序進行聯系。

  90、代位繼承——是法定繼承中了常見的現象。它是指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被繼承人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有權繼承其父或母應繼承的財產份額的一種制度。

  91、時效的中斷——在訴訟時效進行中由于發生法定事由,使以前經過的時效期限統歸無效,叫做時效的中斷。時效期間應從中斷時重新計算。

  92、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有限公司,是由一定人數的股東依照公司法投資設立的,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負責,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

  93、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數以上的股東組成的,全部資本分為均等的股份,股東以其所持股份為限對公司負責,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

  94、上市公司——是指所發行的股票經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準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95、債權人會議——是在破產程序進行中保障全體債權人利益,表達債權人意志和統一債權人行動而由全體登記在冊的債權人組成的臨時性機構。

  96、破產宣告(二級名解)——是受理破產案件的法院經依法審理,裁定和宣布債務人破產并予以公告的審判行為。

  97、票據行為(二級名解)——是指票據法上規定的,能引起票據上權利義務發生、變更、消滅的要式法律行為,它是引起票據關系產生變化的法律事實。

  98、票據權利(二級名解)——是指持票人向票據債務人請求支付票據金額的權利,包括付款請求權和追索權。

  99、知情權——又可稱為知悉真情權。是指消費者享有知悉者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100、犯罪構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規定,確定某種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總和。

  101、犯罪客體——是指為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102、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表明犯罪活動客觀外在表現的事實特征有:危害行為,危害結果,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等。

  103、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對自己的罪行依法應負刑事責任的人。

  104、刑事責任年齡(二級名解)——是指依照刑法規定,一個人對其危害社會的行為應負刑事責任的年齡。105、刑事責任能力——簡稱責任能力,是指一個人對其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條件,亦即一個人辯認和控制其行為的能力。

  106、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行為可能引起的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心理狀態,通常指犯罪的故意或者過失,在某些中還包括犯罪目的。(99年考過論述)

  107、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行為。不負刑事責任。

  108、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而采取的損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為。

  109、犯罪預備——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

  110、犯罪未遂——已經著手實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111、犯罪中止——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112、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113、犯罪集團——是指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114、主犯(二級名解)——凡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115、刑罰——是審判機關以國有的名義對犯罪分子實行懲罰的一種強制方法。

  116、主刑(二級名解)——是指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主刑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我國的主刑有五種,即: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117、附加刑(二級名解)——是指既能附加于主刑而適用也能獨立適用的刑罰方法。我國的附加刑有三種,即: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

  118、罰金——是強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單位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刑罰。119、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犯罪分子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活動權利的刑罰。

  120、沒收財產——是將犯罪分子個人所有的財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強制無償地收歸國有的刑罰。

  121、酌定情節——是法律未作規定,而人民法院在量刑時根據不同的案情應當斟酌考慮從寬、從嚴的各種情節。

  122、累犯——是指因犯罪受過一定刑罰處罰,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內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123、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并且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

  124、數罪并罰——是指一人犯有數罪,人民法院對其所犯的各罪分別定罪量刑后,依照法定的原則,決定應當執行的刑罰。125、緩刑——是對于罪行較小、處刑較輕并且不是累犯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條件下暫緩其刑罰的執行,給予一定的考驗期限,在此期限內如果無新罪、無漏罪、無情節嚴重的違法違規行為,就不再執行原判刑罰的制度。

  126、減刑——是對于在服刑期間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的犯罪分子,經過法定程序將其原判刑罰予以適當減輕的制度。

  127、追訴時效——是指對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超過法定的追訴期限的,就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注意與訴訟時效相區分)

  128、搶劫罪(二級名解)——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

  129、貪污罪(二級名解)——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行為。

  130、受賄罪(二級名解)——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

  131、★職能管轄——又稱部門管轄,它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受理案件的權限的劃分,是解決三機關的職責分工問題。

  132、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為了保證偵查和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現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133、取保候審——是指公、檢、法機關根據需要或有關人員的申請,責令未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交納保證金,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偵查和審判、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措施。

  134、監視居住——是指公、檢、法機關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未經批準不得離開住處或指定的居所,并對其行動加以監視的一種強制措施。

  135、逮捕——是以羈押的方式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一種強制措施。

  136、公訴——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訴訟活動,稱為公訴。

  137、自訴(二級名解)——被害人本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進行的起訴,稱為自訴。

  138、提起公訴——是指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以公訴人的身份將應當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的案件,提請人民法院審理的訴訟活動。

  139、不起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移送起訴或者自行偵查的案件,經過審查,認為犯罪嫌疑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或者依法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而作出不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的決定的一種訴訟活動。

  140、反訴——是指作為本訴的民事案件的訴訟程序開始后,被告人以本訴的原告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同本訴在訴訟標的和訴訟理由上有牽連的保護自己民事權益的獨立的訴訟請求。

  141、財產保全——是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依職權,為保證將來作出的判決得到執行,對與案件有關的財產所采取的強制措施。

  142、先予執行——是指人民法院在作出判決之前,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為了解決申請人生活或生產經營的急需或其他緊急情況,而裁定由被告先行給付一定款項、特定物或暫停實施一定行為的措施。

  143、國家承認(二級名解)——是國際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是現存國家以一定方式表示對新國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認可,從而表明愿意與之建立或保持正常關系的政治和法律行為。

  144、國民待遇(二級名解)——又稱平等待遇,是指一國在民事法律關系方面給予外國人與本國國民同等的待遇。

  145、★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給予另一國國民的待遇,不低于現時或將來給予任何第三國國民的待遇。

  簡答

  1、法律的淵源主要有哪幾種:(二級簡答)A制定法。B判例法。C習慣法。D引證法。E宗教法。F國際慣例和國際條約。

  2、法律產生的一般規律性:A法律和國家同時產生,都是隨著私有制階級性的出現而出現。B由習慣到習慣法,再由習慣法到制定法。C不斷地從個別調整上升為一般調整。D從權利、義務的合一到權利、義務的嚴格區分。E從與法律與宗教、道德的渾然一體到法律取得相對獨立的地位。

  3、法律的本質:A法律最本質的屬性是所體現的階級意志性。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表現。B法律中蘊含的統治階級意志,是集中了的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不是統治階級中個別集團、個別成員的意志,也不是統治階級中每個成員意志的簡單相加。C通過法律形式獲得集中表達的統治階級意志,就是國家意志。D國家意志的內容如何,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4、法律的基本特征:A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是特殊的行為規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法律的性質)。B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范(產生方式)。由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法律規范成立的兩種不同方式。C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實現力量)。D法律是規定權利義務的規范。E法律是對社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

  5、奴隸制法律具有的特點:A嚴格保衛奴隸主階級的生產資料私有制。B公開確認自由民之間的不平等。C以十分殘酷的懲罰措施維護奴隸主的政治統治。D保留許多原始社會規范的痕跡。6、奴隸制法律和封建制法律的共同點:A都以私有制為基礎,體現少數人的意志。B維護不平等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C都是野蠻、殘酷的法律。D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始社會痕跡。

  7、資產階級法律具有的特點:A宣布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B確認契約自由。C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確認法制原則。

  8、法律與道德的區別:法律與道德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現象。它們的區別主要在于:A存在的時間不同。法律只是階級社會中的現象;道德與人類社會共始終。B調整的范圍不同。道德調整的范圍比法律廣泛得多。法律所禁止一定是道德所譴責,道德所譴責,不都是法律所明文禁止的。C實施方法不同。法律依靠強制力,道德依靠社會輿論及人們內心信念。D表現形式不同。法律通過國家機關的規范性文件,道德沒有固定形式。E在一國之中,法律體系只有一個,即一元的;道德體系是多元的,每個階級都有自己的道德體系。

  9、社會主義法律在經濟方面的作用:A消滅和改造舊的生產關系,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B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推動和保障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確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明確規定全民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經濟成分,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2)確認以“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形式,并為實現這一分配形式規定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辦法。3)運用法律手段,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4)保護社會主義公有財產,使之不受任何人的侵犯。5)運用各種經濟法規,加強和改進生產管理。6)運用各種涉外經濟法規,加速引進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7)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法律依據,鞏固和推廣改革的成果,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10、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則:A從實際出發。1)完整地、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建設和法制建設的一般原理。2)能運用這些原理來分析、提出和解決立法工作中的種種問題。3)需要進行大量的、切實的調查研究,弄清我國的具體國情。4)應該認真研究我國歷史和外國的一切對我國立法工作有用的東西。5)要恰如其分地掌握法律制定的時機,及時開呢法律的立、改、廢的活動。B群眾路線與集中領導相結合。C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二級簡答)在制定法律時必須堅持原則性,否則,立法工作就會迷失方向。原則性是主要的、決定性的,靈活性是原則性的體現。堅持原則性,首先就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等原則,同時也要堅持立法的法定程序。社會主義法律的靈活性包含兩個要點:1)在制定法律的時候,對某一項原則規定,要考慮到實現的步驟和方式方法的多樣性。2)既要保證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又要充分發揮各地方、各部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D保持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和適時立、廢、改相結合。保持法律的穩定性,就不能輕率地予以變更。保持法律的連續性,指被取代的那個法律與新法律之間的承接關系。

  11、違法構成的要件包括:A違法的客體,即違法行為所損害的而為法律所保護的一定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B違法的客觀要件,即構成違法所必須具備的外部條件。其中包括違法行為、違法的結果、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等。C違法的主體,即實施違法行為并要對其承擔法律責任的人。D違法的主觀要性,即實施違法行為人在實施違法行為時的心理狀態。

  12、社會主義法律關系的概念及特征:社會主義法律關系是指輕罪社會主義法律規范調整的社會關系,表現為人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它有如下的特點:A社會主義法律關系是一種思想關系(意志關系)。B社會主義法律關系是由社會主義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C社會主義法律關系通過人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獲得表現。

  13、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的辯證關系:(一)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和基礎(簡答):A從社會主義法制的產生來看,它是隨著社會主義民主的產生而產生的。B從社會主義法制的性質和內容來看,有什么性質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質的法制。C從社會主義法制的健全和發展方向來看,同樣不能離開民主。(二)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確認和保障:A社會主義法制把民主作為人民斗爭的勝利成果,系統地、明確地、具體地記載和固定下來,以確認民主。B社會主義法制通過本身的指導作用,向國家機關、國家工作人員和公民指明,怎樣做是符合民主要求的,怎樣做是違反民主要求的,從而保證社會主義民主的正確實現。C社會主義法制通過懲罰各種違法和犯罪行為,維護人民民主權利,以捍衛民主。

  14、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對于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A對社會主義法律的制定和適用的作用。B對社會主義法律遵守的作用。C對清除舊法律意識的作用。

  15、為什么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國的國家性質。1)從人民代表大會的構成看,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2)從其擁有權力來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是代表人民全權先例權力的機關。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產生不以任何制度為依據,它一經確立之后,就成為其他制度賴以建立的基礎。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了我國政治生活的全貌。

  16、為什么我國采取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二簡):A從我國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況來看。B從我國民族關系的歷史發展情況來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歷史發展的主流。C從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需要來看。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嚴重存在,單靠一個民族的力量是辦不到的,只有在祖國的大家庭里,才有可能實現。D從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來看。只有鞏固祖國的統一,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才能保衛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

  17、簡述我國處理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平等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和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A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1)民族不論大或小,先進或落后,都應該一律平等。2)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政權,堅決反對民族壓迫,堅持民族平等。B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互助的基礎和前提。C實行民族平等,首先必須實行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還必須有經濟、文化方面的平等。D在維護民族團結的斗爭中,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

  18、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內容:A凡是聚居的少數民族都有權實行區域自治。B建立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該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負責人主要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D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中,其他各民族也應有適當名額的代表。E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除行使憲法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外,還行使自治權。F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都是我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其自治機關是受中央統一領導下的地方政權機關。

  19、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有:A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B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C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D保衛祖國,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E依法納稅。

  20、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大致可以概括為(二簡):A解釋憲法和監督憲法的實施。B立法權。C監督權。D任免權。E對外事工作和國家重大問題的決定權。如決定全國或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戒嚴。F榮典權。如發勛章。G全國人大授予的其他職權。

  21、根據憲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區行使下列自治權:(二簡)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B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和整理民族文化遺產,發展繁榮民族文化。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有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國有的軍事制度和當地的實際需要,經國務院批準,可以組織本地方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部隊。

  22、兩審終審的意義和目的?兩審終審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其意義在于,實行兩審終審制度是為了及時糾正第一審判決和裁定的錯誤,使法律得到正確的適用,以切實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也不致因審級過多而增加當事人的訟累和使案件久拖不決。

  23、行政處罰的基本原則(二簡):A法定原則。即要有明文規定,要在其職權范圍內,行政處罰法規定外的單位不能處罰,行政機關進行處罰時要守法等。B公正、公開原則。C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D保障當事人的權利原則。如當事人有知情權等。E監督制約原則。

  24、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A民事主體地位平等原則。(簡稱平等原則)。B自愿、公平、等價有償和誠實信用原則。C保護合法民事權益的原則。D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則。E國家和社會利益原則。

  25、法人設立的條件:A法人必須依法成立。B有必要的財產或經費。C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D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26、民事法律行為的基本特征: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即公民或法人)實施的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為目的的合法行為。A行為人有意識地為發生特定民事法律后果(或效力)而為的行為。B它以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為基本構成要素,即凡無意思表示,即無民事法律行為。C依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它還是一種合法行為。

  27、民事法律行為的實質要件:A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B意思表示真實。C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

  28、代理的法律特征: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權限的范圍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對第三人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律行為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種制度。其法律特征為A代理必須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并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進行的法律行為。B代理人雖以被代理人的名義為法律行為,但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卻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C代理所產生的權利和義務直接歸被代理人承受。

  29、所有權的法律特征:A它是一種絕對權。權利主體實現自己的權利,并不需要他人的職權作為的配合。B它是一種對世權。義務主體是除所有人以外的任何人。C它是一種排他權。D它是一種完全的無期限的物權。

  30、知識產權的法律特征:A知識產權主要是一種財產權。B知識產權具有專有性。凡未經權利享有人的許可,又無法律上的依據,任何人均不得使用他人的著作、專利和商標以謀取利益。C知識產權具有地域性。D知識產權具有時間性。31、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A行為的違法性。在一般情況下,如果行為不違法,即無民事責任可言。B有損害事實的存在。損害事實包括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C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D行為人有過錯。所謂行為人的過錯,即行為人為不法行為時存在故意或過失。

  32、繼承權具有以下法律特征:A繼承權是一種財產權。B繼承權是一種物權取得權。是一種絕對權。C繼承權在繼承開始前,只是一種期待權,在繼承開始后,才成為一種既得權。

  33、我國繼承法所確定的處理遺產繼承的基本原則有(二簡):A男女平等原則。B養老育幼,保護老人和兒童合法權益的原則。C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原則。D互諒互讓、和睦團結、協商處理遺產繼承問題的原則。E遺囑繼承優先于法定繼承的原則。

  34、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A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律無明文規定者不為罪,法律無明文規定者不受罰。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C罪刑相當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35、犯罪具有的三個基本特征:A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社會危害性。單純的思想活動不能構成犯罪。這一特征是犯罪的最基本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征。B犯罪是觸犯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違法行為多種多樣,并非都是犯罪,只有觸犯刑法的行為才是犯罪。C犯罪是應受刑罰懲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

  36、成立緊急避險性能具備的條件:A必須是為了避免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受到危險而采取的。B必須是正在發生危險的情況下采取的。C必須是不得已而采取的。D緊急避險不能過當。

  37、犯罪預備犯必須具備的要件是:A行為人已經進行犯罪預備,即為了犯罪而準備工具或者制造條件。B行為人在犯罪預備階段停滯下來,尚未著手實施犯罪。C在犯罪預備階段停頓下來而未著手實施犯罪,是出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刑法規定,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38、犯罪未遂必須具備的要件是A已經著手實施犯罪。B犯罪未能得逞。如殺人未死。C犯罪沒有得逞。如有人干涉等。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9、構成共同犯罪的要件:A犯罪主體必須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在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B各個共同犯罪人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即都是指向同一犯罪目標。C各個共同犯罪人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40、犯罪集團所具有的特征是:A人數較多,至少有三人。B常糾集在一起進行一種或數種嚴重的犯罪活動,不是偶爾進行犯罪活動之后就散伙。C重要的成員固定或者基本固定,有明顯的首要分子。D都是有預謀地實施犯罪。E不論作案作數多少,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和所具有的危險性都很嚴重。

  41、刑罰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強制方法的特征:A刑罰是一種最嚴厲的強制方法。刑罰的強制性的嚴厲程度,是其他任何強制方法所不及的。B刑罰只能對犯罪分子適用。不包括違法犯罪分子。C刑罰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國家依法判處。

  42、依刑法規定,適用減刑應當符合以下條件:A減刑適用于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沒有死刑)而在執行期間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的犯罪分子。B減刑必須有一定的限度。C減刑必須經過法定程序。

  43、依刑法規定,適用假釋應符合的條件:A只適用于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且已經執行了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B只適用于在服刑期間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C假釋必須經過法定程序,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假釋。D對累犯以及其他因暴力性犯罪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

  44、簡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內容(二簡):A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被指控的犯罪行為是否屬實,依法是否受刑罰制裁,以及情節輕重、定罪量刑是否恰當、有關機關對他們采取的追訴措施是否合法等問題,都有進行申辯和解釋的權利。B公訴案件、自訴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犯罪嫌疑人就有權委托辯護人。在審判階級,被告人除了可以自行辯護外,還有權委托律師、自己的近親屬或監護人、人民團體或被告人所在單位的或者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公民出庭為辯護。C所謂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中,應當允許并且認真聽取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所發表的辯護意見,不得侵犯或者剝奪被告人的辯護權利。D公訴人出庭支持公訴的案件,如被告人未委托辯護人,可由法他指定。

  45、公、檢、法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現行犯采取強制措施的意義在于:A防止他們逃避偵查和審判。B防止他們串供,毀滅和偽造證據,轉移贓物,阻撓偵查和審判的順利進行。C防止他們行兇報復,重新犯罪,繼續危害社會。D防止他們畏罪自殺和其他意外事件的發生。E對其他犯罪分子或者準備進行犯罪的分子起到震懾和教育作用,有利于減少犯罪和保障社會安定。

  46、提起公訴應具備的三個條件:A犯罪事實已經查清。B證據確實、充分。C對犯罪嫌疑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7、簡述民事訴訟法中的辯論原則:根據這一原則,在審判程序的全過程中,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民事訴訟當事人雙方有權就案件的事實和爭議的問題陳述自己的主張和根據,相互進行反駁和答辯,經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應當保障雙方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辯論權利,并且不得以未經雙方當事人辯論的事實和證據作為判決的依據。當事人辯論的內容,既可以是案件的實體問題,也可以是程序的問題。錄事人在訴訟中對案件進行充分的辯論,是當事人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也是人民法院弄清事實,分清是非,正確審理案件的重要保證。辯論的形式,可以是口頭上的,也可以是書面的。

  48、簡述民事訴訟法中的社會支持起訴原則:A這一原則是指,對于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可能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B該原則的限制表現在:社會支持起訴的,只限于侵權案件和追索撫養費等案件;支持起訴者不包括公民個人。支持起訴的行為只能在受害人未起訴時進行。支持起訴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應與案件無利害關系。C受損害人究竟是否起訴,仍應由其自行決定。

  49、先予執行應符合的范圍:A追它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的案件。B追索勞動報酬的案件。C因情況緊急需要先予執行的案件。

  50、人民法院裁定先予執行應符合的條件:A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B不先予執行將嚴重影響申請人的生活或者生產經營。C被申請人有履行能力。

  51、簡述行政訴訟法中的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則:A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權限范圍,由法律加以具體規定。人民法院只能主管法律規定由其主管的那一部分行政案件,法律未規定由其主管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不能受理。B行政案件的涉及面廣,種類很多,既不可能也不應當都由人民法院解決,因而需要實行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則,由法律具體地規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權限范圍。C凡是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主管的行政案件,只要依法提起訴訟,就必須由人民法院管轄。

  52、簡述行政訴訟法中的合法性審查原則:A合法性審查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只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恰當、合理,人民法院一般不予評判。B是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區分行政權和司法權的需要。確定具體行為是否恰當和合理,是屬于行政權的范圍。行為是否恰當,主要應由行政復議處理。C除非是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顯失公正。

  53、簡述行政訴訟法中的不適用調解原則:A不適用調解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應采用調解的辦法,以雙方當事人互相讓步的方式結案。B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是一種執法行為。對于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法規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可以通過調解方式結案,就會削弱法律、法規的嚴肅性,也會妨礙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C依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行政損害賠償訴訟可以調解,媽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單獨就行政損害賠償問題提起訴訟的可以對賠償數額和方式進行調解,以有利于迅速結案。

  54、簡述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責任的不同(三大訴訟舉證的不同,二級簡答):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和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均不相同。在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主要由控訴一方承擔。在民事訴訟中,由主張權利的當事人承擔。而在行政訴訟中,則主要由被告即行政機關一方負舉證責任。行政訴訟之所以應由被告一方負舉證責任,是由行政訴訟的性質決定的。行政訴訟法中還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簡答或論述

  1、黨的政策與社會主義法律的關系:黨和政策與社會主義法律的關系,說到底就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與全體人民的關系、黨與國家的關系。黨的政策與社會主義法律的關系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A黨的政策指導社會主義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黨的政策決定法律的性質、任務、內容和方向。社會主義法律正是根據黨的政策制定的,是黨的政策的定型化、條文化、具體化。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體現人民利益的,應該通過法定程序和法律形式,把黨的主張變為國家意志。社會主義法律要是離開黨的政策的指導就會走偏方向的。B社會主義法律是實現黨的政策的重要手段。1)由于法律是黨的政策的定型化、條文化,這就便于人民群眾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了解、遵守和執行黨的政策。2)由于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是各種組織和全體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3)法律具有國家強制力的屬性,還得到了國家強制力的保證。C黨的政策不能代替社會主義法律。(簡答)黨的政策與社會主義法律二者的區別在于:1)黨的政策是工人階級先鋒隊意志的體現;法律是國家意志即全體人民意志的體現。2)黨的政策由黨組織提出和制定;法律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3)黨的政策更多地帶有一般的號召性和原則的指導性;而法律的規定則比較明確、具體和詳盡。4)黨的政策僅對黨組織和黨員有約束力,而不具有國家的強制性。5)黨的政策的內容極為廣泛,不是所有黨的政策都有必要通過國家制定為法律,使人人遵守。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最適宜我國的國體和國情的政權組織形式,它具有如下的優越性: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便于人民群眾管理國家。1)人民代表來自人民,與人民群眾有密切的聯系。它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實現對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其他事業的管理,有權向政府提出質詢、批評和建議。2)人民代表本身也必須按照人民的意志辦事,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做人民真正的公仆。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保證國家權力的統一行使。國家的一切重大問題都必須由它作出決定,其他一切國家機關,均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受它的監督。即"議行合一"。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利于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凡屬全國性的,都由中央決定。凡屬地方性的問題,應由地方處理。這樣既能保證中央統一領導,又能充分發揮地方政權機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同把國家的事情辦好。

  3、我國選舉制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性質表現在哪些原則上(普平兩節無受利):A選舉的普遍性。凡年滿18周歲的我國公民皆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B選舉的平等性。包括兩重含義:一是說每個選民在選舉時和其他選民有同等的投票權。二是說所有的選民都在同等的基礎上參加選舉。C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并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采用間接選舉的方式產生;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縣、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選出。D無記名投票。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一律采用無記名投票的方法。E代表向選民或原選舉單位負責并受其監督。F從物質上和法律上保障選民的選舉權利。對暴力、威脅、欺騙、賄賂等非法手段給予行政處分或刑事處分。

  4、我國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社會主義性質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A公民權利的廣泛性。包含兩層含義:首先,是說公民享有的權利的范圍是廣泛的;其次,是說享有權利的人即權利主體也是廣泛的。B公民權利的真實性。我國憲法不僅賦予公民以廣泛的權利和自由,而且這睦權利和自由是有物質保障和法律保障的,因而是真實的。例如憲法中就規定了公民有選舉和被選舉權,國家還制定了選舉法,對其作出個體規定,來保證其實現。C公民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簡答)我國公民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表現為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主體的統一。其次,表現為權利和義務的相輔相成關系。D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也平等地履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對任何公民的違法行為,都必須平等地予以追究和制裁。

  論述

  1、怎樣正確地行使權利,忠實地履行義務:A世界上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不受限制的“絕對自由”。首先,自由作為一種權利,要受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限制。例如,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選舉采取直接與間接并用的原則,都與我國現階級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其次,自由不僅受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限制,而且還要受法律的限制。人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既然是社會的人,他的行為就必然會影響到其他人和社會,這就需要為人們的活動設定一個界限,這個界限就是法律。B我國憲法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這一規定表明,在我國公民行使自己和權利要受法律的限制,這種限制是為了防止自由和權利的濫用。防止其他人利益受損,這是十分必要的。C憲法在賦予公民廣泛的自由和權利的同時,也規定了公民的基本義務。這是國家向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公民對國家和社會應盡的責任。每個公民都應樹立責任感,自覺履行義務,這正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憲法實施的保障A憲法自身的保障。1)規定了憲法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了憲法的權威性。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人民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憲法總綱中還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不得同憲法相低觸等等。2)規定了監督憲法實施和解釋憲法的機構。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憲法,監督憲法實施。3)規定了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合憲性審查。開成一個自上而下以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合憲性審查的嚴密體系,使所有的規范性文件都不致違反憲法,從而保障憲法在國家機關的活動中得到貫徹實施。B普通法律的保障。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但其規定多屬原則性,需要要有普通法律將其具體化。為了確保這些原則規定的實施,國家必須依照憲法有關規定制定相應的選舉法和組織法,又如,憲法規定,公民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如國家不做具體規定,那么憲法的規定將形同虛設。C黨的領導是保證憲法實施的關鍵。在保證憲法的實施中,關鍵的因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力量,負有遵守憲法和保證憲法實施的直接責任。

  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1、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186頁,選擇)2、正當防衛必須具備的條件:(363頁,選擇)3、依刑法規定,適用緩刑應符合以下條件:(384頁,選擇)4、哪些行為以搶劫罪論處:(391頁,選擇)5、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不起訴的案件有哪幾種情況:(417頁,選擇)6、人民檢察院的公訴活動,包括審查起訴、提出起訴、不起訴等訴訟活動。(沒有免于起訴)7、民事訴訟法中的調解原則大致內容。(429頁,了解)8、一些概念(69頁,名詞解釋)

                                        (特約編輯Realist)


頁面功能   】【 小字】【 】【打印】【關閉

報業集團服務熱線為您提供飛機訂票、送票上門,電話:2871111】
  發表評論
 
內容
 熱點資訊
·NIIT國際軟件工程師火爆招生中
·海爾等空調四強占據市場銷售半壁江山
·北交大MBA學歷學位青島班熱招中
·歡迎參觀2004青島首屆旅游網上博覽會
·激光幫你摘掉眼鏡 治近視 到市立
·青島第十九中學國際部 "中加班"招生
·百年活力激情涌動 青島嶗山礦泉水
·美國國際注冊人力資源經理職業認證
·英國北方大學聯合會青島校區熱招中
 

 相關鏈接:


 站 內 檢 索

新聞網簡介 會員注冊 廣告服務 幫助信息 版權聲明 魯ICP證 000149

青島新聞網讀者留言板 值班電話:86-532-2933059,8673059 傳真:(0532)29676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泽县| 吴桥县| 太保市| 长泰县| 准格尔旗| 齐河县| 保康县| 夏邑县| 威远县| 永安市| 三明市| 汤阴县| 新建县| 灌云县| 辽宁省| 静宁县| 定西市| 英德市| 和平县| 成武县| 聊城市| 陇西县| 福清市| 青河县| 嵩明县| 齐齐哈尔市| 桃园县| 凌云县| 根河市| 安龙县| 巴彦淖尔市| 兰溪市| 泸水县| 凤台县| 荆州市| 伊吾县| 德兴市| 冕宁县| 柳河县| 平舆县| 白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