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山東新聞網8月10日電 小明(化名)打電子游戲成癮,有時一天上網超過20小時,逃學大半年。挨了爸爸一頓狠揍,小明便大門不出,二門不進,得了自閉癥,一家人和學校都急得團團轉。7月初,得知這一情況的泉城路街道芙蓉街社區黨支部書記白守麗,帶著社區“青少年心理疏導站”的專家登門為小明作治療……迷失的
孩子又回來了。孩子的奶奶哭著對白守麗說,是社區救了俺孩子的命!
據《大眾日報》報道,這是濟南市歷下區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利用社區資源,集中全社會智慧和力量,齊抓共管,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大德育”格局所取得的成效。
歷下區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山東省府前街小學開設“孝心”課程,設置了“孝心篇、愛心篇、愛國篇”課題,并圍繞這些課題開展社會實踐課。區里還依托轄區資源,建立了解放閣、五三慘案紀念碑、稼軒祠等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協調市科技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免費向未成年人開放。
歷下區探索成立了“社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協調委員會”,實現了跨行業、跨部門、跨組織的多層次區域聯合,建立了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的工作機制。最近,區18個機關工委成員單位與相關學校就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實行了結對共建。在各個社區,“青少年心理疏導站”、“青少年健康成長俱樂部”、“青少年維權服務站”等一系列思想道德教育載體建立和完善起來,成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第二課堂”。
針對有的學生在學校是一個表現,回到家又是另一種表現的現象,中小學普遍建立起教師和家長溝通的平臺,并針對不同的孩子,共同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家庭和學校由此形成合力。區教育局在30多個小學建起學園網,設立師生信箱和家長信箱,實現學校、家庭和孩子之間的互通、互動。區婦聯則在全區建立起208所“家長學校”,使95%以上的家長得到培訓。日前,有11所“家長學校”、78名輔導員和優秀家長受到省市婦聯的表彰。
(郭利民 徐希陽 孫 蕾)
特約編輯 徐新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