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大中城市,擇校費早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最近,重慶市明碼標價,向社會公開了擇校費的標準,引來了一些非議。非議的主要理由是,擇校費不該收取,因為重點中小學的形成,本來就是在管理部門政策不公的情況下產生的,這樣對重點學校交擇校費,就是對其他學校和學生的歧視。
從社會公平的角度看,這個批評無疑是正確的,也符合義務教育的理想模式。的確,同樣是祖國的花朵,憑什么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卻如此懸殊?芽但是從解決問題的務實角度出發,這種批評就值得商榷了。我們必須承認在中國高招制度不變的前提下,為了孩子將來能夠考上大學,從小學開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當地最好的學校。由于好學校這種優質資源的稀缺性,就必然造成市場上的供不應求,因此,為了擠進這些學校,交費就成為一部分家長的惟一選擇。且不說重點學校形成的歷史原因,單說面對交擇校費的這種現狀,作為管理者的政府部門可供選擇的做法是什么呢?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聽由市場操縱;二是下發紅頭文件,嚴禁收取擇校費;三是向社會公開擇校費標準。
第一種選擇反映了政府的不負責任。其直接后果就是亂收費橫行,并且為腐敗留下太大的想象空間。第二種選擇,可以說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事實上存在的巨大需求,它不僅堵塞不住實際上的私下交易,甚至客觀上鼓勵了暗箱操作。本人的一位同事為了選擇一所小學,交了2萬元,校方在收費時明確表示,沒有收據,而家長能夠確信自己孩子已經被錄取的惟一證據是,收費人員在花名冊上打了一個勾。還有的學校不僅要求家長填上支持辦學的贊助費,而且還要簽名畫押申明這是完全自愿的。錢交了也就交了,問題是,這些錢干什么去了?是用于教育還是私分?無從查考。因此,我們比較贊同第三種選擇,也就是當前重慶的做法。雖然這種做法的確存在著不公平,但是它比較務實,同時也便于社會和政府的監督與調控。不妨通過“收支兩條線”的辦法,將擇校費收上來,由政府統管,然后再進行第二次分配;也可以設計一個更長遠的目標,政府在今后的撥款中,向那些非重點學校傾斜,直到未來幾年各校在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上達到基本的公平。
這當然也是我們的一個良好愿望。
特約編輯: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