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青年、未來”為主題的第三屆APEC青年科學節已于8月9日落下帷幕。這次活動以科學為紐帶,為亞太地區的青年提供了增進友誼、促進交流與合作的機會,既展示了我國科學教育的成就,也讓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科普工作者呼吁———學校要重視科學教育
來自北京、上
海、廣東、西藏代表團的團長在接受筆者采訪時呼吁,科學普及的目的就是培養青少年科學素養,不是為了少數尖子生,而是要帶動更多的學生參加。培養必要的科學素養,需要把科學知識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去。
他們說,科學教育開展得好不好,主要和學校領導重視不重視有關。現在很多學校科學教育沒有宏觀調控,往往是有什么條件,就發展哪方面的科學教育,沒有系統規劃。同時,學校科學教育,要有專職老師進行指導。
從產生興趣到嘗試探索 13歲的孩子成了科技迷
這次青年科學節,最小的學生代表只有13歲。13歲的孩子如何參加科技活動呢?
“參加科技活動,全憑我自己的興趣。因為我覺得科學知識和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非常緊密,學習科學知識就是一個知識儲備的過程,它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而且可以隨時幫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面對記者的提問,來自北京陳經綸中學的丁玥說起來有板有眼,“我非常喜歡學校‘業余電臺’興趣小組的活動,它讓我著迷,看著那一個個密密麻麻的號碼,我就有欣喜的感覺。”
丁玥介紹說,她所在的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倡導學生的個性發展,從不以分數高低來衡量學生。“我們學校有分科細致的實驗室,供學生參與各種實驗。參加實驗前,老師提前告訴我們選題,讓我們自己查資料,熟悉理論知識,在試驗過程中給予指導。”
北京新橋路中學的王殿欣從小就對科學感興趣,喜歡看一些科普方面的雜志,也喜歡動手制作一些小物品,她說,真正培養起對科學的興趣還是上初中以后。“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初一開設了木工課,初二開設了電子課,我們全班同學基本都拿到了‘電子三級證書’。”王殿欣這次參展的作品就是巧妙地利用木工和電子知識,和同學合作完成的一個潛水艇和吊橋的模型。
來自北京八一中學的胡夏對科學有自己的見解。“大家都認為,外國代表團的參展作品注重理論研究,他們的科學論文優于我國學生的創造發明,我不這樣認為。創造發明也是科學發展的一個主題,諾貝爾獎獎項也是分為科學論文和創造發明兩部分。”
別看年齡不大,胡夏對信息學還有許多想法。胡夏對信息學的興趣來自于對文曲星的癡迷。他曾經把自己的文曲星拆了,拍成照片,“看著一個個漂亮的零件,我真的覺得很神奇。”在文曲星的應用中,他無意中發現了它的編程平臺,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投入編程的研究。“這么小的文曲星,竟能編出這么漂亮的IPC游戲,讓我很驚奇,從此我就開始關注編程的一些東西。但這種研究,如果一人做,不僅時間投入大,而且會做很多無用功,因此我就和網友們在編程論壇上進行討論,積累了很多知識。”胡夏介紹說,現在他已經把目光轉向了計算機的編程領域。
胡夏說:“文曲星的硬件簡單,計算機則給我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信息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它能給人們展示一個神奇的世界,把一個個漂亮的東西擺在你面前。信息學以前只是處在夢想的階段,現在是一個實現的過程,我希望自己也能夠做出自己的成果。現在我還談不上研究,因為我還欠缺一些必要的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我就喜歡探索未知領域,那對我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中外科學教育對比啟示我們——加強青少年科學思維訓練
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常務理事翟立原研究員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談到中外科學教育的異同。
翟立原說,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重視科學研究的方法,特別強調通過實驗獲取結論。究其原因,一是社會高度發達,全民科學素養較高,公民積極參與社會科學決策,政府決策建立在科學研究方法之上,青少年從小受到這一氛圍的感染。再就是他們的學生搞科研沒有功利目的。學校不刻意去提拔尖子學生,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整個研究過程沒有老師、家長的參與,全憑學生自己的興趣。
在美國,學校注重從小培養學生嘗試科學的研究方法,學生對科學前沿非常關注。由于總體科學素養很高,十七八歲的學生就具有相當的科研水平。美國每年舉辦創新大賽已經持續了近60年,許多獲獎者后來獲得了諾貝爾獎。
與國外相比,中國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一是中國教育強調記憶知識點,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學生提不出問題,通常都是導師給課題去做;二是國內的科學教育功利性強,創新發明和科學研究的目的性很強,獲二等獎以上的學生能夠保送上大學。在功利的驅使下,加上成人介入,就使一些青少年科技比賽變了質。而在國外,任何比賽都很純粹,獲獎者沒有其他方面的優待。
中外科學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觀念差異。中國的科學教育主要是在完成繁重的課內任務之后進行的課外活動,是一種課外的組織;國外主要是一種課內的組織,在課堂上組織科技活動是老師的職責,把科學教育融入課堂里,營造一個讓學生質疑的環境,授課注重提出比較性問題和探討性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課外讓學生自由發展。
翟立原認為,國外的科學教育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加強青少年科學思維的訓練。在發明創造中,有時轉換一種思維,有時是逆向思維,就會節約大量的成本,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學的思維和經濟效益密不可分。比如在傳真機的研制上,美國落后于日本,立志于趕超日本,但后來轉變了思維,轉向因特網的發展,并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國外科學教育各有高招
本屆青年科學節活動期間,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代表團團長分別談到本國科學教育的現狀。
美國:中學生可到大學或國家實驗室做研究
美國政府十分重視青少年科學教育。美國國家科學發展促進會是專門開展科學教育的機構,美國有專門用于鼓勵青少年進行科技研究的基金。中學生可以進入到大學或國家實驗室,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進行自己的科學研究,甚至有機會與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師們一起探討問題。
加拿大:讓孩子認識科學研究的活力與責任
在過去的10到20年,加拿大改變了傳統的教育體制,樹立開放的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因為國土廣泛,科學教育由省一級行政部門來負責,課程也因地而異,許多課程領域與漁業、海洋有關。特別注重改變那種認為科學研究就是古怪的人在實驗室做事情的觀念,讓孩子認識到科學研究是一項非常有活力、有社會性的任務。
日本:政府一直免費提供科學教育讀物
40多年前,日本政府就投入大量資金發展青少年科技教育,保證各個地區教育資源的平衡。政府一直免費提供科學教育讀物;有許多數字企業從事科技類玩具的開發,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大量的科學教育輔助器材。每天的報紙都有關于最新科技的報道,有許多專門面向家長的科學類雜志,為他們輔導孩子做參考。
韓國:設立有趣味的科普課程吸引青少年
為發展科學教育,韓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政府非常重視科技活動,第一屆APEC青年科學節就是韓國總統倡議,并于1998年在漢城舉辦的。為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學校改變原有課程,設立有趣味的科普課程,提高學生的興趣。韓國在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分別設有特殊的學校,選拔尖子學生進行重點培養,進行專門的科學研究,推廣科學知識。
特約編輯: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