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幾年前,提起保險,許多市民首先想到的可能還是上門推銷保險的業務員,而且大都比較反感;而現在,不僅大多數人習慣或接受了推銷保險的業務員,而且買哪家公司新推出的哪種保險產品已成為許多人見面的話資之一。這表明,保險不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消費品,作為一種“穩定器”與“減壓閥
”,正在成為島城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外來保險公司紛紛看好青島保險市場,欲搶分一塊蛋糕,目前青島擁有外來保險公司的數量在全國同等城市中名列前茅,人均保費支出、投保率……這些衡量保險發展程度的指標,青島也同樣走在前列,正如業內人士所說,保險越來越走近島城市民。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上半年,青島市保費收入達到23.72億元(含進出口信用業務),其中產險保費收入7.58億元,壽險保費收入16.14億元。到2003年底,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占GDP比重)為2.61%,青島市民的保險密度(人均保費)達到了644.29元。共有15家保險公司在青島設立了分公司,設立支公司62個,營業部20個,專業保險中介機構達到29家,現有保險從業人員1.4萬多人,初步形成了多家保險企業競爭的新格局。
以前人們普遍認為,無論生老病死都有單位和國家“托”著;但是隨著公費制度的終結,國家只保障勞動者基本的最低醫療和養老保險,人們不得不尋求一份自我保障。因此在壽險方面,體現基本風險保障功能的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養老保險等,備受島城市民的“偏愛”,購買比例相當高;此外,保險的另一大功能—————投資,也漸漸為富裕起來的青島人所認可,投資分紅型產品逐年升溫。而在財險方面,車險成為島城市民的最愛,F在的車市降價聲一片,越來越多的人持幣待購,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島城車險市場在今年上半年卻是一片“陽光明媚”,我市機動車保費收入達到45583萬元,同比增長6.37%。整個機動車保費收入占到財險保費收入的61.95%。
無處不在的保險營銷網絡,也給了人們更多親近和了解保險的機會。走在香港路或東海路上,各家保險公司的大幅廣告無處不在。你也許會有這樣的體會:足不出戶,只需一撥電話或者上網,自動有人上門提供各種各樣的保險服務;走出家門,無需到專業的保險機構,銀行、商場、機場,甚至哪怕在路邊,都可以享受周到的貼身服務。保險,不再是簡單的保障和理財工具。
保險市場的擴大、保費收入的增加、保險新品的頻出,這一切都有賴于人們保險理念的轉變。作為青島市保險業的資深人士,青島市保險學會徐會長說,從排斥到接納,從誤解到理解,越來越多的島城市民意識到,保險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消費品,而是必備的消費與理財工具。青島市民的保險意識已經比較濃厚,它已成為一種生活的新理念。(本報記者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