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宏觀調控可以實現軟著陸了。但是,對于當前房地產來說,宏觀調控保持怎樣的“度”,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并不是一個可以輕松回答的問題。
8月9日,央行公布的2004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房地產宏觀調控效果顯著”。但該報告又特別指出,“值得注意
的是,隨著房地產開發投資、新開工面積增速的繼續回落,可能導致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的預期,推動價格上漲”,“必須高度關注房地產價格”。顯然,二季度房價上漲10.4%、地價上漲11.5%的數據,令央行頗感不安。
而更令業界不安的是,宏觀調控何時結束以及是否還會出臺更為嚴厲的措施?
滯后效應
央行的報告中,列舉了“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增速出現下降”、“全國土地開發面積增幅下降”、“房地產投資增幅回落”、“開、竣工面積增速明顯放緩”等諸多宏觀調控成果。
但有關專家提出,宏觀調控有一個滯后效應,對于房地產來說,調控的滯后性有可能在后幾年逐步顯現。
7月29日,北京市發改委主任丁向陽在北京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13次會議上作報告時,介紹了該市今年5月以來清理固定資產投資,實行宏觀調控的有關情況。按國務院規定,北京市對現有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進行了清理,停建或取消項目53個,暫停建設、限期整改項目554個,涉及總額1640億元,并停止審批高爾夫球場,嚴格控制黨政機關辦公樓、培訓中心等項目。同時,組織開展土地利用和耕地占用專項檢查,全面清理整頓開發區,全市開發區數量由原來的470個減少到28個,撤銷442個,減幅達94%。
一系列數字表明北京市宏觀調控效果明顯。但是,丁向陽提醒說,近幾年北京房地產投資比例過高,增長速度過快,結構不合理,時間分布不均勻,在信貸緊縮和土地政策調整的情況下,使得潛在的風險可能顯性化。另據初步測算,暫停農用地征用、停止協議出讓土地、開發區和投資項目清理等,約影響全市投資1200億元左右,這將對今后幾年經濟增長平均每年影響約2-3個百分點。
一方面,北京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過大,必須繼續對房地產實行宏觀調控;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實施的“暫停農用地征用、停止協議出讓土地、開發區和投資項目清理”等措施,實際上主要是針對房地產業的,對今后幾年北京的經濟增長將帶來影響。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在必須實施宏觀調控的前提下,如何把握好房地產宏觀調控的“度”,使之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減少到最小。
北京市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丁向陽說,今年下半年,北京市將按照“控制當期、著眼未來;控制增量、擴大存量;控制市區、培育新區;控制高檔,發展中檔”的總體思路,積極調控房地產市場規模和結構,以防范和化解潛在風險,保持房地產市場總體平穩。
然而,調控之維的選擇,不僅僅關系到地產的“痛”。
雙刃劍
房地產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去年8月底下發的國務院18號文件已有定論,“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樣,放到宏觀調控的大背景看,房地產的重要作用依然不可忽視。而這種重要作用有可能是一把雙刃劍。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字,今年上半年全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082億元,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924億元,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約18%。但是,上半年北京房地產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到56%,上海、廣州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均約為36%。顯然,這三個城市的房地產投資均超過全國同一比重的一倍以上。
早在2002年,建設部領導就已對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例過大的問題發出了警告。當時相當一部分城市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30%左右,個別城市甚至接近60%。幸運的是,近兩年來,全國房地產市場總體上呈健康發展態勢,商品房供銷均十分旺盛,房價也隨之上揚。
但是,就在這種欣欣向榮的凱歌聲中,響起了不和諧的音調。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最近的一篇研究報告稱,目前全世界2/3的國家和地區或已經產生房地產泡沫或正面臨產生房地產泡沫的危險,而即將到來的貨幣政策調整將給全球房地產和世界經濟帶來巨大風險。史蒂芬.羅奇進而指出,中國新建房屋的銷售,自1998年以來已增加4倍,價格也攀升約20%。單是上海和北京已占全國銷售量的14%,也是地產價格升幅最急的地區。中國收緊銀根加上預期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正常化兩個因素對資金的流入可能造成致命的影響,使中國房地產市場看似接近爆炸的邊緣。
另一個聲音來自國內。最近一篇名為《謹防房地產業要挾整個中國經濟》的文章引起了許多業內外人士的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發展研究室主任易憲容在這篇文章中說,在這次宏觀調控中,盡管房地產業關注的方面,如對土地整頓、對房地產企業的信貸收緊,但房地產在這次宏觀調控中所受的影響則是微乎其微。其他行業的增長在放緩,但房地產無論是投資還是商品房的價格都照升不誤。甚至于全國的商品房價格上升了一成以上。
他認為,國內的房地產業調控之所以困難,就在于國內房地產業挾持著中國大陸經濟、挾持著各地方經濟。如果國內房地產崩盤,整個國家經濟就可能發生危機。易憲容此前還認為,國內房地產市場的迅速發展幾乎完全是銀行信貸支撐的結果,無論是房地產開發貸款、建筑企業流動性貸款、土地儲備貸款還是個人住房消費貸款,都是通過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把銀行信貸資金集中到了房地產業。如果讓國內房地產的泡沫任意地吹大,泡沫的破滅不可避免,而最后承擔這種泡沫破滅的只能是國內各銀行。他認為,房地產業已經把地方政府、國家經濟及民眾利益捆綁在一起,房地產正在要挾著整個中國大陸經濟。
史蒂芬.羅奇和易憲容的話不無夸張,但它也表明了一點,房地產業及其綜合效應在整個經濟中占有極大的權重。實際上,這也是為什么央行沒有指出房地產是過熱行業,國家這次卻將房地產作為這次宏觀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