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濟南8月15日訊(記者 呂華遠) 隨著泉城地下水位的節節攀升,泉城的諸多名泉都呈現盛水景觀。但濟南的名泉旅游依然是冷暖兩重天,新七十二名泉中,近半數仍未被游人知曉和關注,游離于旅游圈之外。
“野泉”不比“園中泉”
雖然濟南市在今年4月份正式公布了新七十二名泉和十大泉群的評審
結果,并充分肯定了這些泉良好的自然人文環境和旅游價值,但在濟南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眼里,泉水游似乎只存在于公園、景區的范疇內。濟南市區的四大泉群自不必說,章丘的百脈泉泉群和長清的袈裟泉泉群也因此有著不錯的境遇。今天上午,在趵突泉公園,大連導游孫小姐告訴記者,在山東的旅游線上,他們在濟南只安排趵突泉一個看泉的“點”,因為這一線路比較成熟,“走起來比較省事,只要游客沒有特別的要求,我們不會考慮加進其他名泉項目。”
與養尊處優的“園中泉”相比,同樣處于七十二名泉之列的一些山林“野泉”則清靜得多。昨天上午,記者在漿水泉看到,當地的村民很多都從這里汲水回家,一中年男子對記者說:“這兒的水好喝得很,只可惜流量小了點兒。”千佛山東南的甘露泉,水從巖壁間呈露珠狀滾落,雖然景致很美,但少有游客光臨,即便是附近的居民,很多也不知道它的大名。在濟南北部華山腳下,出水形態獨特的華泉也顯得格外寂寞,泉碑上甚至被人胡亂涂鴉。
免費的不敵收費的
進入公園、景區看泉,多多少少總要掏個門票錢,可那些自然開放的名泉為何不能吸引市民和游客的目光呢?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可進入性”的問題。
對大多數人來說,濟南南部山區的名泉和其他一些地理位置比較分散的名泉,找起來如同“大海撈針”,沒有現成的車輛可以通達,當地又缺少必要的旅游配套設施,自然讓很多人放棄了前往觀看的想法。濟南市民楊先生說:“雖然我在濟南土生土長,但也說不上這些泉的具體地點,費上半天勁去一趟,可能啥也看不到,更別說外地人了。”
記者近日走訪了一些郊縣的名泉,其中很多都占有很好的自然資源,但大多數都供當地村民飲用、灌溉,與旅游根本就扯不上關系,相關的開發建設依然為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