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第一海水浴場一天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石老人海水浴場接待游客超過10萬,而80%的游客使用從海水浴場附近購買的救生產品,使得海水浴場附近經營、出租救生產品的攤點生意異;鸨。但記者調查發現,游客們使用的救生產品大多存在著安全隱患,不少是用回收的橡膠和劣質的塑料制造而成的。
進入8月以
來,記者走訪了青島市多家海水浴場,發現浴場周圍經營救生產品的攤點很多,救生圈、救生衣、氣墊等助泳產品價格都十分便宜,從幾元到30元不等,吸引了許多大人和孩子。據記者觀察,這些救生產品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質量問題,在攤點上隨便拿過一個成人用的充足氣的救生圈,感覺輕飄飄的,用手一摸,就能感覺到它的厚度明顯不夠,隨時有被捏壞的可能,游泳圈上英文字母很多,卻很少能看到中文標志,上面也沒有任何警示性語言。另外,這些救生圈上沒有明確標注生產廠址、廠名,救生圈的結合部粘合不均勻,充氣口的小零件與整個救生圈結合不牢靠,很容易斷裂、開膠。
在青島棧橋旁邊的第六海水浴場,記者采訪了一位經營救生產品的老板。他告訴記者,他所經營的救生產品全部是青島本地的,至于生產廠家是誰,他拒絕回答。當記者詢問這些救生產品是否有生產合格證時,他說這是廠家的事情,有人生產他就賣,而且在青島各大海水浴場,幾乎所有的經營者都在賣類似的救生產品。
在另外一家攤點,女老板很坦率地告訴記者,自己出售的救生產品其實算不上是真正標準的救生產品,因為是塑料的,只能算做是玩具。她心里很清楚,這些產品禁不起礁石等硬物的摩擦、碰撞。
在第一海水浴場一家較大的助泳、救生產品經營攤點上,記者看到了大量由車輪內胎做的救生圈,當記者向看攤的小伙子表示要租用一個時,看攤小伙子隨手遞給記者一個救生圈,記者接過來時感覺很輕,捏了捏,氣也不足。記者問他這個可以承受多少重量,在海中的浮力有多大,會不會突然漏氣出現危險,他只一個勁地搖頭說不知道。
據記者了解,青島有關管理部門曾對該市某海水浴場的救生產品進行過檢查,結果12家經營救生產品的攤點中只有1家出售真正合格的救生產品,其他業戶賣的全是劣質產品,都是用回收橡膠或劣質塑料制成,容易破損,質量相當差,根本受不了風浪的襲擊,隨時都有破裂的危險。
關于救生產品的認定,青島市標準文獻室胡主任表示,應從3方面來辨認:一看結構,標準救生產品內部不能是連體的,中間有分隔,如果出現破損,局部漏氣而不是整個漏氣;二看材料,應是塑膠制作的,其硬度大、韌性大、受壓力也大;三看救生閥,應該是單向閥,只能進氣,不能放氣,若要放氣只能用專用工具。
(朱文達 劉佳)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