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際名都花園一期9個樓座早在1998年即已建成,現正在進行內部整修。10層以下為小戶型,建筑面積8/8萬平方米,總計888戶,綠化率41%。二期正在規劃中。(圖一) |

愛丁堡別墅區現在看上去有些荒涼。公司有意將其推倒重建,新的定位還沒有最終確定。(圖二) |
|

溫哥華花園現已接近封頂,預計本月即可對外發售。(圖三) |
|

蒙地卡羅廣場原先定位是四層商業網點,在當時高科園人氣不旺的大背景下,這一定位顯然難被市場接受。公司計劃將其推倒重建,新的定位仍然以商業為主。 |
|
經歷失敗后環宇地產推出系列“重建”計劃再次亮相島城核心提示在棧橋海灘,匯泉灣第一海水浴場,五四廣場以及石老人海水浴場,最近多了一支清理垃圾的小分隊。他們統一著裝,提著可降解塑料袋,沿海岸線收集垃圾和海洋漂浮物。這支總計30人的環保小分隊,就是新加坡環宇集團的青年志愿者。
提起新加坡環宇集團,青島人并不陌生,除了啤酒城里的環宇游樂城之外,在高科園區域里的很多爛尾樓項目,也都刻著新加坡環宇集團的烙印———在青銀高速公路入口處那9座紅色的高層,挺拔地在那里佇立了很多年,卻始終無人居住;在李山東路那片一座挨一座的別墅,早已雜草叢生,讓每一個經過那里的人都為之嘆息。
在人們的印象中,新加坡環宇集團早已退出青島地產圈,從1999年開始第二波房地產開發熱潮,發展壯大起很多企業,其中卻沒有新加坡環宇集團的影子。時間發展到2004年,在這個炎熱的夏天,在國家對房地產業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新加坡環宇集團突然高調進入,不能不引起業界種種猜測。同時,原先爛尾的一些項目如國際名都花園、溫哥華花園等,最近也都在重新整裝準備上市,也不能不引起業界一片關注。
2004年8月17日,記者來到新加坡環宇集團在海爾路的辦公樓,揭開了環宇集團“復出”的面紗。
在了解記者來訪意圖后,新加坡環宇集團的這位高層負責人先是搖了搖頭,“環宇從來沒有離開過青島,當然也就談不上‘歸來’。這次只是重整旗鼓。實際上我們在2001年9月就開始整合了,只不過現在各種關系都理順了,各個項目也都開始啟動罷了。”
1994年,新加坡環宇集團來到青島,以中外合作的方式成立環宇(青島)發展有限公司,開始與嶗山區政府全方位合作,開發建設現區政府辦公大樓以西的大部分區域,愛丁堡別墅區、溫哥華花園、國際名都花園、蒙地卡羅廣場等項目,都是當時開發的作品。
但由于種種原因,新加坡環宇集團開發的這些項目并沒有得到市場認可。同時,由于戰線拉得過長,公司很快面臨資金難題,建設商、供應商、銀行紛紛上門討債,讓環宇徹底陷入資金黑洞。于是,在這些項目都已主體完工或接近封頂的時候,公司終于無力籌集更多后續資金,也無力應對紛繁復雜的各種訴訟和糾紛,讓這些項目從此成為爛尾樓,聽憑老天爺的風吹日曬。而這一曬,就是七八年。
“公司最風光的時候有200多人,但在2001年整合之前只剩下四五個人。”該負責人坦率地向記者抖出家底。但通過整合,原先公司的一些中層管理人員又回到了環宇集團,“現在的中層干部,大多數還是以前的老員工。”
對不起VS感激
對不協調的“風景”表示歉意對政府及建設商充滿感激
“對青島市政府和嶗山區政府,對青島的企業和市民,環宇一直抱有兩種心情,一種是對不起,一種是感激。”說這句話時,該高層負責人顯得異常真誠。
1995、1996年間,坊間曾有傳言,稱環宇集團攜50億美金進軍高科園。沒有人懷疑這一傳言的真實性,當時的新加坡資政李光耀還曾來青島為其捧場。但天公不作美,1997年一場東南亞金融危機,讓環宇的后備資金化為泡影。公司負責人透露,當時在環宇游樂城項目的投入是4個億,在愛丁堡別墅區、溫哥華花園、國際名都花園等項目上的投資大約也是4個億。
資金鏈條斷裂后,環宇集團的所有項目當即休克,銀行欠款、工程欠款3億元,沒有銀行敢再貸款給它,也沒有公司愿意再墊資給它蓋樓,愛丁堡別墅區、溫哥華花園、國際名都花園等項目相繼爛尾,成為以后七八年間高科園中心區域極不協調的一道“風景”。“這是我們公司對不起青島市政府的地方。”
除了愧疚,其實他心中更多的還是感激。“在公司最困難的時候,市政府、區政府給了我們很大支持,公司整合后,一些建設商也愿意墊資給我們蓋樓,這為我們重新崛起提供了可能。”該負責人信誓旦旦地告訴記者,環宇集團這次重新站起,首先要做的就是盤活資金償還債務,塑造誠信企業形象。同時,環宇集團還將支持環保、助學等公益事業,回報政府和社會對它的關愛。
教訓內因外因鑄敗招
盲目照搬模式及金融風暴的影響讓環宇折翼
作為一家外資企業,新加坡環宇集團從不避諱自己曾經有過的失誤。公司負責人坦言,不管是內因還是外因,對當時的環宇而言,都是足以致命的打擊。更加不幸的是,當時的環宇集團,外部環境和自身因素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從自身原因來講,新加坡環宇集團到青島后,沒有全面了解中國國情和青島的具體情況,盲目照搬新加坡的建筑風格,導致項目外觀、戶型等不能為青島市民所接受,不適合中國人的居住習慣,嚴重影響了后續銷售。
其次,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問題,完全照搬新加坡的管理模式,導致后續經營不善。
第三,無計劃開發,大量項目同時開工,啤酒城項目又同時啟動,導致資金鏈條越繃越緊。
從外部環境來講,新加坡環宇集團進軍青島時,第一輪房地產開發熱潮已接近尾聲。當時高科園才剛剛起步,人氣不旺,環宇所拿的地塊當時都還很偏僻,這也給銷售帶來一定難題。另外,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又雪上加霜,使企業的資金鏈條徹底崩盤,最終導致新加坡環宇集團在青島房地產市場敗走。
展望以品牌重新贏得市場
一系列“推倒重建”計劃幫環宇重整江山
“決不讓任何一個爛尾樓存在于青島市場”是環宇整合后給自己下的任務。就在悄無聲息之間,原先建設的溫哥華花園已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14個樓座的小高層,據稱這個月就能拿到預售許可證。
同時,在青銀高速公路入口處的那9個挺拔的高層項目——國際名都花園,目前也正在進行內部整修,更換電梯和水電管線,預計下個月將對外銷售。還有蒙地卡羅的重建商業計劃也已提交有關部門,按照環宇公司的意見,這片已經建成的四層商住網點房,也需要推倒重建。
海爾的張瑞敏曾把不合格的電冰箱砸爛,已示做強做大做名牌的決心。如今環宇的一系列“推倒重建”計劃,似乎也在暗示公司掌門人吳振順的品牌取向。在李山東路靠近高爾夫球場的那片愛丁堡別墅區,墻體已經灰暗,窗戶都被偷盜一空,院子里雜草叢生,看上去一片破敗景象。但記者走進別墅準備拍照時,卻發現里面竟然有保安人員——這么多年來,環宇還一直在監守著自己的領地,保護著自己創造的這個雖然外人看來有些畸形的孩子。
而在國際名都花園那9個挺拔的樓座中心區域,一個供孩子游樂的滑梯已然建好,7000平方米的會所也正在裝修中。房子還沒賣,配套就先到位,環宇選擇的是一條品牌之路。
但不能回避的是,從1999年開始啟動的第二輪房地產開發熱潮,如今已進入一個相對成熟期,在國家宏觀調控、銀行信貸緊縮政策一個接一個的大背景下,新環宇能否迅速崛起,我們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