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4日,第二屆中國國際輪胎博覽會將在上海東亞展覽館舉行,其規模之大、參展商數量之多將超往屆。中國的輪胎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輪胎產業的發展已越來越受到關注。
2003年12月15日,首屆中國國際輪胎博覽會在上海圓滿落下帷幕。會上傳出一條信息:中國繼美國、日本之后,已成
為世界第三大輪胎生產國,年產輪胎超過一億條。但是在產量急劇膨脹的同時,產品質量與科技含量卻一直是制約中國輪胎業向更高水平發展的瓶頸。近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又使國內輪胎企業雪上加霜,天然橡膠由于資源短缺主要依靠進口,30%的漲幅讓廠家叫苦不迭。其他原料如碳黑、尼龍簾布、鋼絲及簾線等價格的上漲局面也在持續,從而惡化了國內企業的客觀生存環境。
不僅如此,國際輪胎巨頭企業對中國輪胎市場這塊“大蛋糕”也是覬覦已久。截至目前,排名世界前十位的輪胎企業中,除德國大陸公司外,其余9家已全部進入中國投資設廠,而且外資巨頭的本土化生產腳步也在不斷加快。2002年底,外資及控股企業子午胎產量已超過全國總產量的60%;到2003年底,這個數字已擴大到70%。業內專家預測,5年內將擴大到80%。不難看出,國內企業正陷入逐漸被蠶食的危機之中。
外資品牌雖然厲害,但是民族品牌也有本土優勢。外資品牌雖已滲透至國內,但要真正滲透尚需時日。何以見得?首先是適用性,中國的路況是外資輪胎企業在深入中國市場前不得不作出調整的地方,歐美國家道路交通狀況良好,且很多高速路不限時速,因此技術研發多集中在提高速度和高端性能上,而國內相對不佳的路況對輪胎的耐磨性和持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汽車對于輪胎品種規格的限制,國外有些汽車使用沒有內胎的輪胎,而中國則基本沒有,因此外國輪胎企業必須要根據中國的汽車生產情況作出適當的調整。第三是銷售網絡的建設問題,需要外國企業付出一定的資金和時間成本。這些外資品牌的弱勢將成為民族品牌的有利突破口。
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及交通運輸行業快速發展,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輪胎制造大國和消費大國。要發展中國的民族產業,就要樹立中國自己的品牌,而企業則要處理好企業利益最大化和信譽最大化的關系。今后國內的輪胎市場群雄逐鹿,企業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已由單一的產品競爭、規模競爭或質量競爭轉向以品牌為核心的全過程、全方位競爭,打造叫的響的品牌的任務,將會越來越重。(王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