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全民動員”的招工行動目前正在濱魏紡織公司展開——不管誰,只要招來一個能干滿一年的工人,就能獲得500元獎勵。據了解,我省紡織、服裝、電子加工、餐飲、保安等行業招工難的問題正日益突出。
8月24日,濱魏公司人事部門的人員告訴記者,現在的用工缺額有1000多個,靠正常招工渠道難以滿足企業需求,
所以他們才想出“讓工人招工人”的辦法。濱魏工人招聘行動的足跡已到了陜西等地。
勞動力短缺現象現已在我省許多行業出現,尤其以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最為突出。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就業辦衣軍強說,這個問題不僅東部沿海地區有,而且西部欠發達地區也存在;出現缺額的不只是高素質勞動力,還包括低技術含量工種和普通工作崗位。
前些年,濱州一帶的農家姑娘要能到濱魏這樣的大企業上班,是件挺有面子的事,如今“紡織女工”的吸引力卻大大降低!艾F在招工的大環境變了!睘I魏人士這樣嘆息。
農村龐大的剩余勞動力群體,一直被企業視為自己源源不斷的人力后備軍,然而,新一代的農村勞動力與以前相比,截然不同。上一代大多是普壯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少人還要拖家帶口,一般都覺得只要有工作能掙些錢回家就行,對崗位的要求不高。他們的根還在農村。現在的年輕打工者,基本都有高中或初中學歷,年輕有思想,進城不僅為賺錢謀生,還要尋找自身的價值,對臟累差的工作不再是別無選擇。他們想融入城市。
這個變化并沒引起應有的重視。衣軍強認為,現在許多企業為降低成本,盡量壓低工資,拒繳社會保險費,甚至向工人收取集資或押金,欠薪也時有發生;企業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居高不下,正常節假日無法保證,法定加班工資不兌現。這樣的崗位讓農民工說“愛你”也難。
我省農村有1000多萬剩余勞動力,當前的問題并不是總量缺乏,而是相對短缺。個中原因除了供求信息溝通的問題,還在于企業開出的條件太低。當地農村不行,企業會到更偏遠的農村去招人。有關人士說,這并非長久之計。在“西輸東接”工程中,菏澤輸出勞動力近3成的返回率就是一例。
看來,市場一方面要求密切勞動力供求信息的溝通,一方面也向企業發出改善用工環境、提高工人待遇的信號。同時,一些地方政府也須改變單純注重經濟增長的觀念,別讓一些企業惡劣的用工行為再受到不應有的庇護。
(記者 李 強 報道)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