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在我國,目前25歲~35歲年輕人的收入高于其他各年齡組。這些年輕的高薪族大多具有較高學歷,從事證券、信息、通訊等新興行業或就職于三資企業。(新華社8月27日電)
對此有專家分析,目前25歲~35歲年輕人收入高于45歲左右的中年人,是特殊社會環境下出現的一
種奇特現象。筆者倒認為,這種現象是與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相吻合的,顯示了“后喻”社會的苗頭,是一種必然趨勢。
長期以來,我們基本上是處于“前喻”社會。即前輩教導后輩,年齡大的教誨年齡小的,胡子長的傲視胡子短的。“前喻”社會講究的是論資排輩,體現在待遇上就是年齡大、職齡長的優于年齡小、職齡短的。
“前喻”社會與封閉、保守的社會形態分不開。在那樣的社會環境里,人們的“命運預測度”比較高:自己一輩子怎么過日子,自己大體知道。兒子的生活就是父輩的翻版。無論當工人、農民還是當干部,都是按部就班過日子,年復一年,變化無多。即便是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但一畢業,其工作崗位、工資待遇就完全明確了,基本上沒有多少選擇余地和自主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能力不會成為決定待遇的因素,而經驗、資歷卻是提高生存境遇的資本。于是,大家不愿意、也不太可能去打破某種平衡、主動創造奇跡,而是安于現狀,以足夠的耐心等待屬于自己的機會。
當我們邁入開放背景下的知識經濟時代,各種阻礙社會發展的體制、規則、觀念被沖破,社會生態逐步趨向協調、優化。一些以知識、科技為依托的新行業、新企業不斷涌現,成為社會的亮點。這些行業或企業,對員工的學識、能力要求很高。同時,其用人機制靈活,給個人提供了極大的展露才華的空間,吸引了一大批富有知識和闖勁的年輕人。由于企業尊重他們的知識和創造,他們工作起來如魚得水,同時也獲得了與付出相稱的高回報。
而從舊體制走過來的中老年人,由于年齡、知識、觀念和思維的局限,在“優勝劣汰”的社會法則面前,未必是年輕人的對手。相比中老年人,年輕人有知識接受與轉化快捷的優勢,同時血氣方剛,敢于挑戰,敢于創新,銳不可當。因而,高學歷的年輕人獲得高報酬,成為社會的寵兒,也就順理成章。當我們逐漸接受年輕人可以勝過中老年人這個事實的時候,“后喻”社會也就初顯端倪,那就是:在觀念上后生啟迪長者,在競爭力上年輕人勝過老年人,在待遇上資歷淺的可以優過資歷深的。確實,一種協調的、優良的社會生態,必然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
“后喻”社會的出現,將極大地調動年輕人奮發圖強、以知識回報社會、以知識換取高質量生存境遇的積極性。這也是一種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