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本月上旬向廣東科龍電器主席顧雛軍、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及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下了戰書,質疑三家企業的賬目及舵手侵吞國有資產,結果只有顧雛軍應戰;張瑞敏日前指出郎咸平的質疑對海爾的發展、策略根本沒有關系;李東生的神情淡然:郎咸平是誰?
李東生8月26日在香港主持TCL國際
(1070)中期業績發布會,該公司2004年純利為3.83億港元,增長45%。本報記者就“郎咸平質疑”詢問李東生有何響應,李東生神情淡然:“郎咸平是誰?”
有記者再問李東生,TCL集團整體上市令他身家暴漲,引來包括郎咸平在內的眾多議論,李東生仍是淡淡地說:“我只能以平常心對待。”他說TCL集團董事會秘書已就有關質疑作出響應,他不想多談。
郎咸平在內地及香港的多份報章多個專欄中,以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公開披露的,41家電子類公司業績數據為基礎,質疑TCL的賬目及財務表現,并指TCL創業的22年,李東生由幾乎身五分文演變到身價近12億元,成為TCL改革的最大受益者。TCL發展的過程實際是國有資產逐步流向個人的過程。
TCL集團董事會秘書陳華明在8月18日對記者說,郎咸平關于TCL的財務分析是建立在不可比的基礎上的,他采用的財務數據來源于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該公司自動列表的41家電子類公司所從事的細分行業各不相同,產品五花八門。這些公司之間的財務數據不能簡單比較。TCL就此數據查詢了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發現該公司模擬比較數據沒有意義,因而已終止比較。
陳華明說整體上市的公司,與非整體上市的公司之間不具可比性,TCL整體上市是今年1月份,2003年報反映的是TCL上市前的數據,非上市公司的數據與上市公司不具可比性,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是2004年一季度數據。
李東生現時不會有時間與郎咸平爭論,他最關心的是如何一方面打保衛戰,同時又要打進攻戰。所謂保衛戰是其屬下的TCL通訊的手機業務必須力保江山:“今年上半年外國手機品牌在中國市場十分活躍,我們感到壓力很大,他們的產品技術先進,對開拓市場更有經驗及更有系統,中國的手機制造商將面臨淘汰。”
“現時中國約有40家手機制造商,我估計在兩年內會有大整合,當中只有15至20家可以生存,其它的會通過合作重組,或者退出這行業。”
李東生對TCL通訊會是贏家很有信心,他說TCL通訊與阿爾卡特合作,成立合營企業,預期今年第三季完成交易后,阿爾卡特會引入其手機開發的知識產權,幫助該公司提升市場占有率。
“我希望我們現時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跌到底,可以逐步回升。“TCL通訊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由2003年上半年的9.7%,跌至今年上半年的8%。
由于手機市場增長放緩,TCL通訊放棄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招股上市,改以介紹方式上市,即不會發新股集資,TCL國際將以特別股息方式,將其40.8%的權益,以實物方式悉數分派予股東。李東生指出,此舉不會影響TCL國際的賬目,不會有特別盈利或虧損入賬。
李東生要打的進攻戰便是彩色電視機拓展海外市場:“我們與法國湯姆遜合資成立的TCL,不再定位為發展中國的彩電企業,而是全球彩電的領導者,TCL本月投入營運,重點依次為歐洲、北美、中國及新興市場。”
(特約記者 羅綺麗)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