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訊 北方工業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印刷學院……自今天(9月2日)下午開始的,“高職位、高待遇”特征比往屆更為明顯的本次京港洽談會———高級人才招聘會上,近10所北京高校將集體亮相,在這一更為開放的平臺之上尋找專業人才,
并紛紛拋出各自“具有競爭性”的薪酬。
與同樣赴港攬才的公司相比,高校的薪酬體系極具自身特色。除了年薪或者高校自身工資福利待遇外,其他諸如崗位津貼、安家費、住房補貼等科研啟動經費等名目繁多。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對其所招聘的“中青年骨干教師”的待遇是:年薪6萬—10萬元人民幣,提供15萬—25萬元人民幣的住房補貼,此外將按申請專案提供一定的科研啟動經費,“學術帶頭人”的待遇則是“可協商”。首都師范大學的“特聘教授”一職“除享受學校工資及福利待遇外,還將享有12萬元人民幣(稅前)的崗位津貼;為特聘教授提供三居室住房一套,提供一次性安家費10萬元人民幣”。如此復雜的薪酬體系,顯然是為香港人才量身打造的。
首都師范大學人事處林蓉蓉表示,首都師范大學招聘全職特聘教授的學科,比如生命科學與技術、電腦應用技術等屬于學校自身的優勢學科,是學校想要大力發展的學科,招聘人員當是該學科的領軍人物,從這一角度來說,工資外加稅前12萬元人民幣的崗位津貼以及安家費等,應該是一個適宜的薪金水平。早在2002年京港洽談會上,該校即已經赴香港招聘。
當然,與具有競爭力的薪資水平相對應,幾乎所有的高校都表示了“應具有博士學位”。 (齊雁冰)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