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進的歷史像一出現實主義戲劇,常常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強烈的起伏和殘酷的意味。若非親歷歷史,又有誰能夠想到,曾經在全國紡織行業名列前茅、與上海天津同享“上青天”美譽的青島紡織,會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長達十幾年的行業低迷期,其改革脫困之難難于上青天?
&
nbsp; 1990年和1991年,青島紡織首次出現連續兩年全行業虧損,此后進入了漫長的寒冰期,尤其在1997年,青島紡織企業虧損額占全市國有大中型企業虧損總額的30%,虧損紡織企業負債占全市虧損企業總負債的35.7%。
然而,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青島紡織也沒停下過前行的腳步,而是直面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堅韌不拔地進行改革、調整,矢志不移地實施科技興紡戰略,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上振興之路。
十年“瘦身”路
青島紡織為何改革調整難度大、脫困發展步伐慢?人員和債務負擔過于沉重,是其主要原因。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全市國有大中型紡織企業的平均負債率高達80%。1997年,紡織系統下崗職工一度占到全市虧損企業下崗職工總數的35%。下崗職工的安置補償費和退休退養人員的巨額支出,更使負債累累的青島紡織雪上加霜。
人員和債務兩項重負,如同巨石壓背,令青島紡織舉步維艱。
青島紡織總公司董事長王磊說,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市委、市政府和業內人士就看到了青島紡織走出困境的關鍵路徑,那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擺脫計劃經濟的桎梏,調整產品結構,提升技術水平,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但是,在巨石壓背、舉步維艱的情況下,再明晰的路徑也會像天梯一樣可望而不可及。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青島紡織十多年的改革調整,才始終扣準一條主線,那就是“瘦身”———消減沉重的人員和債務負擔。
青島紡織“瘦身”,是從壓錠,即壓縮四大類國家明令淘汰的棉紡紗錠切入的。早在1992年,青島紡織總公司就從“自救振興”的思路出發,把壓錠作為改革調整的突破口。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紡織總公司壓錠5.6萬枚。從1997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的紡織壓錠調整大潮中,青島紡織又積極響應號召,共壓減紡錠20多萬枚,其中,紡織總公司壓錠11.93萬枚。壓錠產生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規模裁員。從1992年到2003年,青島10萬“紡織大軍”縮減為近4萬人。
王磊十分感慨地說,壓錠盡管帶來企業生產能力下降、大量職工需要分流安置等難題,可青島紡織日后的發展證明,壯士斷腕般的紡織壓錠,確乎是最現實的選擇。因為只有壓縮舊有棉紡紗錠的規模,企業才能最大限度地減輕人員負擔;才能大規模地進行技術改造、引進新的生產設備;才有條件對企業進行改組、改制,大刀闊斧地關停、租賃、破產、兼并、重組,使一部分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從沉重的債務負擔中擺脫出來。
壓錠減員,“減”掉的大量職工向何處去?而今,人們可以在歷史的回望中發現,十多年來,從市委、市政府到企業,到下崗職工,都在青島紡織的大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再就業工程”,千方百計安置下崗職工;紡織系統各企業團結互助,共渡難關,攜手做好減員后的穩定工作;下崗職工對紡織改革表現出令人感佩的理解,默默地作出巨大犧牲。正是這三方形成的合力,推動青島紡織的“瘦身”之路穩健延伸。
十年“瘦身”———最大限度地消減人員和債務負擔,使青島紡織得以輕身上陣,去解決阻礙它在市場經濟中前行的最大障礙———企業產品結構性過剩與消費結構日益優化之間的矛盾。
一句新口號
1997年,紡織總公司提出了一句新口號:科技興紡。七年的時間過去,這句口號并沒有像其它許多口號一樣,悄然湮沒于歷史的煙塵之中。相反地,由于找準了自身沉疴的主要癥結,由于對市場經濟的理解足夠充分,“科技興紡”這句口號,實際上成為青島紡織最為正確的戰略選擇。
曾經輝煌一時的青島紡織,為什么會在轉軌時期走向黯淡?關鍵原因是其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為什么缺乏市場競爭力?因為幾十年低水平重復建設,幾十年技術裝備落后、產品結構單一,形成產品結構性過剩與消費結構優化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日益突出,成為難以拆解的死結,造成青島紡織與市場嚴重脫節。那么,怎樣才能解開這個死結?紡織總公司采取的辦法就是科技興紡。
王磊告訴記者,即使是今天,紡織總公司囿于資金原因,仍有一部分落后設備在使用,這些設備其實20年以前就該淘汰了。可以想見,用這樣的設備生產出的產品,必然無法與市場上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競爭,無法適應消費結構優化的步伐,從而造成了產品結構性過剩。而這種產品結構性過剩,反過來又阻礙了青島紡織的改革調整,從而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不能自拔。
為了走出這個怪圈,青島紡織在1997年提出“科技興紡”的口號,力圖通過大力實施科技興紡戰略,調整產品結構,提升技術含量,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占市場份額。科技興紡戰略的核心,是運用高新技術大規模改造傳統產業。而為了掌握高新技術,紡織總公司一方面大力實施“引進來”戰略,博采眾長;一方面在紡織系統內部建立選賢任能、英才輩出的人才機制。
上個世紀90年代末,王磊和一些企業的管理層在多次考察中發現,韓國和日本紡織企業的突出特點,表現在產品專、精、深加工程度高,創新性強,企業規模小但機制靈活。在東南亞經濟危機中,這些企業大都屹立不倒,正是其突出特點發揮了關鍵作用。經過不斷跟蹤接觸,紡織總公司成功地從韓國和日本引入一個又一個項目。隨著項目的引進,隨著合資公司的運營,一系列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相繼被開發出來;韓、日企業的成功經驗,也不斷地被吸收過來。
在引進項目和外資的同時,紡織總公司還大張旗鼓地“引智”———引進國外智力。十多年來,紡織總公司共有15個項目列入國家引智計劃,引進國外專家百余人,先后組織六批工程技術人員赴國外培訓。通過引進項目、引資、引智等“引進來”戰略的實施,青島紡織引進了前景廣闊的產品,引進了全新的國內外市場,引進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創新思維。
當然,科技興紡戰略的成功實施,不能僅靠“引進來”、借外力。建立先進的人才機制,蓄積綿長深厚的內勁,是紡織總公司的另一重大舉措。每年獎勵有突出貢獻的技術工作者、科技成果與晉升評聘掛鉤———這些激勵措施,不僅大大扭轉了人才流失狀況,而且使一大批技術精英涌現出來。在他們當中,有在開發新產品、提高織機效率方面貢獻突出的碩士研究生趙曉霞;有屢創科技新成果、多次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的總工程師鞠彥軍;有帶領技術人員晝夜攻關、使企業成為國內首個實現機械化連續生產真蠟仿印花廠家的孫耀琪……
大張旗鼓地“引進來”,使青島紡織得以與國外先進技術全方位“接軌”;建立先進的人才機制選賢任能,則使青島紡織的改革、調整與發展,具備了至關重要的內生力。里應外合的兩股力量,推動著青島紡織的科技興紡戰略艱難卻順利地向前推進。
融入大潮流
業內人士指出,時下紡織行業的競爭,早已超越了對勞動力成本和紡織品數量的單純性依賴,而將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放在進一步提高紡織科技水平,依靠技術創新來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上。世界紡織行業發展的這一大趨勢,充分印證了青島紡織科技興紡戰略的正確性和必要性。
王磊向記者介紹,當今的紡織行業已成為一個系統工程,融匯了纖維、產品、管理、貿易、藝術、計算機等多方面的科學要素,就衣著用紡織品而言,其在服用性、功能性、環保性和藝術性上,都得到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同時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說,紡織企業在新材料、新技術及信息技術上的應用水平,決定著它們在市場競爭中的成敗。
而科技興紡戰略的穩步實施,使青島紡織這些年來無論是在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上,還是在信息化建設上,都基本跟上了世界紡織行業的發展潮流。
人們看到,在一批勤于鉆研、拼搏進取的技術精英帶動下,紡織總公司對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步伐不斷加快。去年,紡織總公司六棉、華金、豐衣、鳳凰、海聯等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率,分別達到45%、42%、66%、98%和100%;齊意、產業、韓一、七彩等一批小、精、尖的高新技術企業也迅速成長起來。目前,紡織總公司各企業開發的天絲、甲殼素、天然彩棉纖維等新產品,都已形成批量生產能力,并且大量出口到歐美、日本、非洲等國家和地區。
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是國際紡織品市場在新時期呈現的顯著特點之一。近年來,紡織總公司始終把信息化建設作為重點,將信息化滲透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例如,中大集團應用ERP系統監控生產全過程,為高層管理人員經營決策、降低成本、加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紡聯集團六棉公司推廣使用產供銷管理軟件,逐步實現零庫存的柔性生產鏈;鳳凰印染公司采用自動設計系統對面料、款式和穿著環境進行三維模擬,大大提高了新產品開發的成功率。
1997年,青島紡織提出“科技興紡”的口號,那時候,紡織總公司的高新技術產值率,還處于“一窮二白”的尷尬局面。到今年上半年,紡織總公司的高新技術產值率歷史性地達到36%。技術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使青島紡織的市場競爭力隨之大為增強,連續虧損的慘淡局面逐步扭轉。今年上半年,紡織總公司所屬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12億元,同比增長8.8%;實現銷售收入10.35億元,同比增長11.83%。
科技興紡,增強了青島紡織的市場競爭力;市場競爭力的增強,反過來又推動其改革調整步入縱深地帶。今年上半年,紡織總公司完成了一棉東方電子公司的整體改制。紡織機械器材公司、海麗花邊織帶公司、盛錫福公司、華金藍天公司等企業的改制,則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此外,紡織總公司還加大了對困難企業的調整力度,積極爭取把長江實業公司等11戶企業的土地,納入市政府土地進儲備的“快速通道”,以實現國有資本有序退出和困難企業解困發展。
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調整。通過千方百計減輕人員與債務負擔,通過堅定不移地走科技興紡道路,青島紡織終于在問題千頭萬緒、情況錯綜復雜的迷局中殺出一條血路,步步為營地進入良性發展軌道,昂首融入世界紡織行業發展的大潮流。
本報記者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