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獎牌總數的名次是以國力為基礎的。奧運會每次比賽項目的數量不等,每屆奧運獎牌絕對量和名次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一屆獎牌的數量和名次是無法作為綜合國力的判斷標準的,但如果觀察奧運獎牌總數名次的長期變化,我們則能看到其所反映的綜合國力。冷戰結束后,國際格局在1992年—1996年完成了
從兩極向一超多強的過渡。1992年—2004年的4屆奧運會獎牌總數的分布與冷戰后的政治格局很有相似之處。4屆都進入前五名的國家是美、俄、中、德;獨聯體1992年借蘇聯綜合實力余威獲第一名,其后三屆第一名都是美國。冷戰后日本只在2004年獲奧運獎牌總數第六,其它3屆都未能進入前十名,這雖與日本實際國際地位不完全一致,但也表明日本綜合國力與其經濟實力是不對稱的。 連續3屆奧運獎牌總數第二的國家必是地區大國,甚至可能是世界一流強國。自1896年現代奧運會創辦以來,獲獎牌總數第二的國家有美國、德國、瑞典、法國、意大利、蘇聯、東德、西德和俄羅斯。因各種原因,偶獲一次獎牌總數第二的國家并不一定是世界強國,但若連續三屆獲獎牌總數第二的國家則有可能是世界一流強國。現代奧運會創辦以來,連續3屆獎牌總數第二名的國家只有美國(1956年、1960年、1964年)。此外連續兩屆獎牌總數第二的國家則可以有3種,世界一流強國,走向一流的大國和從一流強國衰落下來的地區大國。到目前為止,有連續兩屆獎牌總數第二記錄的國家是美國(1908年和1912年;1972年和1976年)和俄羅斯(2000年和2004年)。 奧運獎牌總數名次是以綜合實力為基礎而不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綜合國力是由軍事、經濟、政治三種實力結合而成,軍事與經濟是硬實力,政治是軟實力。綜合國力不是軟硬實力相加而是它們相乘,即當一項為零時,綜合國力為零。蘇聯解體是個典型例證。當1991年蘇聯政府的政治決策力為零時,其超級大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都不能阻止國家解體。相反,冷戰時期蘇聯政府具有高度的政治決策能力,它可用遠小于美國的經濟實力與美國爭奪世界領導權。在冷戰時期美蘇都參加的8次奧運會中,蘇聯獎牌總數第一名6次,美國2次。冷戰時期,蘇聯的經濟規模最大也就是美國的50%,但成了超級大國;而20世紀80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日本,其經濟相當于美國的2/3,卻成不了超級大國。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實力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但其綜合國力卻難以提升,奧運獎牌總數名次不高。由此可見,經濟實力的提高并不必然提高軍事與政治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