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區金門路街道仙游路社區低保戶喬翠萍的家有些簡陋,卻收拾得一塵不染。談起目前的生活,喬翠萍有一肚子話要說:“政府月月發給低保金,逢年過節還有干部到家中看望慰問。我和丈夫身體不好,生病后還能到慈善門診免費就診。兒子上學能領到教育救助金,并減免學雜費。每年我們一家還能憑救助卡到
街道上的陽光救助超市挑選200元的生活用品。我和丈夫沒有能力回報社會,但會教育孩子努力學習,以后為社會多作貢獻。”
一張立體的、全方位的社會救助網正在市南區織就。以困難群眾生活都有保障、子女都有學上、患病都有救治、就業都有崗位、孤兒都有撫養為標準,市南區精心構筑了規范化的低保救助體系、標準化的醫療保障體系、社會化的物資捐助體系、系列化的脫貧援助體系、個性化的義工服務體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需求。“愛心獻百姓、溫暖送萬家”成為市南區社會救助的真實寫照。
一
低保是社會救助的重要方面。市南區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嚴把“入口”,暢通“出口”,為困難居民構筑了生活保障線。
市南區戶籍人口有47萬人,其中有1904戶、521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為了更好地做好低保管理工作,市南區成立了區、街、居三級低保評估組織,并通過召開低保民主議事會確定申請人的低保資格,使低保“入口”更加民主、公開、透明。在低保評估中,針對申請家庭非正規就業收入難以認定的問題,市南區低保管理工作人員多次深入市場、攤點,進行反復的調查摸底,確定了50多種小商品經營項目的收入評估標準。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是“懶漢”的保護傘。為暢通低保“出口”,去年4月市南區在云南路街道建立了我市第一家“陽光救助求職窗口”,為低保人員再就業提供政策咨詢、崗位推薦、上崗指導等多項服務。仙游路社區居民劉瑞萍前幾年身體不好,沒有勞動能力,兒子又在濟南上學,只好依靠低保生活。待身體狀況稍有好轉后,劉瑞萍通過求職窗口開始做家政服務。現在不但劉瑞萍自己有了收入,兒子也已順利就業。她主動到街道提出退出“低保”。她說:“政府幫我度過了最艱難的幾年。現在我們能夠自食其力了,低保金應該給那些更需要的人。”
目前,市南區各求職窗口已通過社區服務中心、老年公寓安排下崗失業人員、困難居民390人,并協調有關部門開發了公益性服務崗位820個,使357戶家庭走出了低保線。
二
困難群體的醫療救助,曾經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大問題。對此,市南區積極籌措社會資金,基本形成了以政策性大病救助為主體、以慈善和公益門診為補充的困難群體醫療救助網絡,較好地解決了特困群眾“病有所醫”的問題。
早在2002年,市南區就在全市率先開設了4家慈善門診,幾年來已累計為全區1257個特困居民發放了每年500元的醫療救助卡。去年9月,市南區成立我國首家公益協會后,又在東方醫院建立公益門診,先后免費為殘疾人、孤寡老人、下崗失業人員查體260多人次,并發放了價值2萬余元的慈善就醫卡。
屏東路社區烈屬陳若愚的老伴兒因糖尿病而雙目失明,又患上尿毒癥,每星期都要到醫院接受透析治療。老兩口雖然都有退休工資,但面對高昂的醫藥費依然一籌莫展。為了緩解一家人的困境,市南區一年兩次為他們提供大病救助,并給他們發放了慈善門診的醫療救助卡。
為了更好地保障困難人群能夠病有所醫,市南區先后設立了兒童白血病研究基金和專項公益資金。目前,兒童白血病研究基金已資助困難家庭的白血病患兒90名。今年,市南區又籌集資金60萬元設立了專項公益資金,用于幫助弱勢群體解決部分醫療費用。
三
三江小學學生徐學琴和母親都有殘疾,來回上學靠年邁的奶奶、姥姥接送。兩位老人身體也不好,接送徐學琴成了讓這個家庭頭痛的問題。在前不久市南區舉行的義工項目推薦會上,接送徐學琴上學成為第一個被推薦的項目。義工們了解到她的情況后,踴躍報名,主動為徐學琴提供幫助。
眾人拾柴火焰高,市南區在構筑社會救助體系過程中,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積極搭建救助平臺,不僅成立了社區義工隊伍,還建立了社會化物資捐助體系,并依托社會力量開展了助學培訓。
去年4月,以“關注弱勢群體、為黨和政府分憂”為宗旨,市南區組建了社區義工隊伍。他們奔走在大街小巷,或定期到孤寡老人、獨居老人家中看望,或與殘疾人結對……目前,已注冊的社區義工達5200余名。
為更好地實現對弱勢群體的日常化救助,市南區成立了3家街道陽光救助超市和1家區級愛心超市。這些超市每年為困難家庭免費提供200元到500元不等的生活物品。而超市中的物品多由社會各界捐助。
今年7月,市南區還成立了我市首家公益教育培訓中心。中心由社會愛心人士組成,為失業人員、殘疾人、老年人和困難家庭子女進行思想觀念和知識技能的培訓。目前,該中心已開辦了4家愛心特長培訓學校,并設立了10個培訓基地。本報記者姜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