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之間不再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而是多了溫馨色彩——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統觀念中,“師道”總是與“尊嚴”聯系在一起。十年動亂前后很長時期,師道尊嚴更被曲解為對立關系,老師發號施令,學生唯有服從,學生見老師如同老鼠見了貓。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近年來
,師生關系悄悄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師生關系不再“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般刻板,而是多了亦師亦友的溫馨色彩。
互相尊重:師生之間人格平等
30年前的一幕,至今還深深地印在有40年教齡的老教師張惠的腦海中:
上世紀70年代中,初入教壇的張老師帶學生到農村學農。農村的條件非常艱苦,有學生偷偷跑出去買東西吃。一次張老師逮住了幾名違紀學生,撕開學生買回的餅干袋,將餅干倒在水塘里。一名男生看著餅干一片片掉在水中,心疼得眼圈都紅了。“那一幕真是刺痛了我的心,至今提起來還是對那幾個孩子有歉意。”張老師談到,“最讓人難過的是,那時候大多數老師對學生都采取這種態度,不懂得尊重學生。”
五六十年代,小學教師斯霞提出的“母愛教育”轟動全國,她成為廣大教師學習的榜樣。“母愛教育”與今天所倡導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異曲同工,但這一理念在文革中受到批判,師生關系一度走向對立,而且負面影響蔓延很長時間。
年輕教師周敬說:“上世紀80年代,我的中學班主任為學生花了很多心血,但他的方式令大家接受不了,比如經常在門縫窗外偷看上課情況,下課在學校附近到處抓早戀典型。”周敬表示,現在的年輕教師不會這樣吃力不討好地對待學生,“對學生首先要尊重,哪怕一年級的小學生,在人格上和老師都是平等的。”
互信相知:從“獨奏者”到“伴奏者”
由北京一家教研機構所作的《新時期中小學師生關系調查》顯示,無論是學生、老師還是學生家長,大家認為最理想的師生關系是師生之間能成為朋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今天的學生奴性少了,個性張揚,對管理不再盲從。對他們的管理方式不能再是家長式的管理,而應該更講民主,以溝通取代指令,用引導取代禁止。”廣州市小北路小學校長林海英如此說,“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解的愛,換位從學生角度去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
如今在校園里,常常可見一些“沒大沒小”的情景:老師將學生請上講臺,由學生來講課;課堂上學生可以坐著回答老師的問題,甚至隨時提出不同于老師的意見;學生稱呼老師為“某某兄”或直呼英文名,為老師進行形象設計;老師進行時裝表演,學生在臺下當啦啦隊;師生一起逛街,一起唱卡拉OK……
這些有悖于傳統教育倫理的行為,卻在融洽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等方面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一位退休教師自豪地說:“年輕人流行的東西我都知道,都是學生教我的。”而一位班主任則表示:“現代學生雖然生活得很熱鬧,其實有很多苦悶,你跟他們玩在一起,真誠相對,他們很愿意向你傾訴。”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指出:教師要和學生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主要是傳授知識和道理,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管理知識和人生,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
教學相長:互為老師共同進步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屬學校是一所民辦名校,該校在10年前就推出一項學生給老師打分的制度:老師考評的100分中,有30分由學生打出。分數列前15%的老師年終可獲得豐厚獎金,而連續兩年排名在倒數5%的老師,學校則不再與其簽約續聘。校長劉世平解釋此舉動因:“一方面培養學生平等、民主意識,另一方面則促進老師改進教育教學,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
學生懂得比老師多,這在中小學乃至大學都已不再是新鮮事。時下信息渠道豐富,網絡、電視、報刊……學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識之廣之快,常常令老師望塵莫及。他們明白:必須要加緊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與此同時,教育服務觀念的轉變也使得老師們不敢松懈。學生、家長從消費者角度對教師提出新要求:我交了錢來學知識,有權利要求你提供良好的教學服務。過去一本講義講到老的悠閑日子,顯然不合當下時宜。“現在是學生逼著我們老師學新東西啊。”華南師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張敏強對此深有體會,“教學相長,對雙方都有好處。” (記者 劉虹)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