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將到,溫家寶總理利用周末時間看望在京的幾位教師。公務繁忙的溫總理和譽滿京華的退休教師霍懋征都身處教育世家,交談時充滿情感和溫馨。他們的談話還觸及一個深刻的命題:沒有對孩子的愛就沒有教育。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職責。這個職責之所以神圣就在于,教育者
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也要教育孩子學做人,而愛是人生至高至妙的道理。所以,一個合格的教師,既要體現知識的力量,又要體現愛的力量。 有知識但是沒有對孩子的愛,在教育中會出現偏差。沒有對學生的愛,就很難充分考慮孩子真正的健康發展,甚至根本不考慮他們的心理感受,如果再加上片面追求升學率,后果就不堪設想。
在安徽宿州市第二中學,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被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攆出教室、停課,甚至受到謾罵和體罰。這些教師,單純追求分數是一個方面,情感上的冷漠也是令人吃驚的。要求他們以愛心對待學生,還不如讓他們離崗,給自己補上情感教育的課程。
愛人如己,是一個單純而偉大的愛的誡命。教師如何愛學生?那就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吧。一個教師最起碼的愛的義務是,不愿自己孩子承受的,也就不要讓學生承受。遺憾的是,有時這一點沒有做到。
在一些地方發生的教師猥褻、強奸學生的事件中,劣跡被發現前,總有些同事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縱容和聽任惡事一再發生。試想,自己的孩子遇到潛在的性侵犯危害時,這些人會不聞不問嗎?如果像對自己孩子一樣警覺,加以防范,性侵害至少難一再發生。
提高教師的“情商”和心理健康的準入門檻,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決定一個人是否能當教師,除了學歷、職業資格證書,還應加上法制、道德和心理考試。通過科學量化的現代心理學測試手段,檢驗應試者是否具備教師職業本身某些特殊要求的素質,可把那些不大可能對學生有愛心、正常心的人擋在校園之外。
老師是蠟燭,在孩子們心里點燃希望,并且照亮他們的一生。愿我們的教師用責任心和努力激發自己內心的愛,讓人生不僅放射出知識之光,而且放射出愛之光,成為愛的傳播者。新華社記者鹿永建(據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