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剛開學,山東某師范類院校學生小周就忙得不亦樂乎,她每天都在學校和自己兼職的公司之間奔波,對于她而言,教師這個職業并不具有多大的吸引力。“做老師太苦太累。”小周坦言,她現在學習時已有所側重,主要在攻讀金融、法律等課程,而師范類課程都被她放到了
一邊。
今年6月份,省教育廳下文取消了應屆畢業生至少50%回到生源地就業的規定,允許師范生出系統、出生源地面向全省、全國各地就業。而在此之前,為保證本省、本地區教育系統的師資需求,師范生如果出省、出系統就業,要向教育管理部門返回一定的出口培養費;跨生源地就業,師范生要在生源地教育部門開“放人函”,并由省教育廳簽發改派。而現在新規定的出臺,無疑讓師范生們在選擇就業時更加自由。
記者走訪了省內多所師范院校后發現,如今師范生對將來是否從事教師行業,大多數都持搖擺不定的態度。據了解,由于近年來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相當多的師范類畢業生雖然“有心”想畢業后做老師,但十分看重學校的層次,往往是去大學首當其沖,其次是中學,最后才考慮小學,大家普遍有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
“畢業后好學校進不了,不太好的學校自己不想進,而如果想改行,自己目前學的專業又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這是當前不少師范生共同的矛盾心態。記者調查后發現,也許是出于逃避,師范生選擇考研的要遠遠高于非師范生。9月初,山東師范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組織了一次大規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全校32個專業的500多名本科生中,將教師職業作為自己求職方向的約占60%,而將來不打算做老師的達到了40%。
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2001級的袁雪正在準備考研,她雖然決心要做老師,但目標定位卻很高。“感覺老師這一職業比較適合自己,不僅工作收入穩定,而且有社會威望和成就感。但考研就是想為了能給自己一個更高的起點。”“不管將來是否仍然從事教師這個行業,但現在還是應該做準備。”在濱州一所重點高中做了兩年教師的龐曉芳稱:做自己專業擅長的教師只是一個專業定位的問題,而要真正適應社會的選擇,還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這要求自己必須早做打算。
本報記者 喬顯佳 彭東 實習生 謝吉凱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