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洛陽路第三小學關愛外來孩子的教師群像
依據常規,一年一度的教師節,老師會收到不少學生的禮物,可是在青島洛陽路第三小學卻是迥然不同。學校的外來孩子超過總數的三分之二,為了給外來學生節約開支,學校倡導學生自己動手為老師制作賀卡。雖然這些“原創作品
”顯得很初級,有的只是在一張白紙上用紅筆畫著幾顆紅心,但老師卻高興得合不攏嘴。最令人感動的是,老師們還琢磨著給孩子送點什么?送一盒學生舍不得買的彩筆;天氣轉涼,給孩子送件毛衣……
“孩子高興我們就高興”。青島洛陽路第三小學25名老師的愛心給學生的心撐起一把傘,讓他們在學校找到一個家。
讓孩子走出自卑
四年級一班有一個小女孩,小時候的一場車禍讓他的泌尿神經受到損害,從此便不能自理。褲子總是濕漉漉的,身上總有一股騷味,離她很遠也能聞到。尤其到了夏天,教室里、走廊里甚至樓梯上都充滿了這種異味,同學們都不愿意靠近她,瞧不起她。她自己也很自卑,下課了從不跟同學一起玩,總是一個人遠遠地看著,看別人玩耍,看別人歡笑,就連老師想靠近她也難,沒等向她說完事,早就跑遠了。因為,她怕別人捂鼻子的動作,怕別人嫌棄的眼神。
看到這些,老師急在心里,痛在心里。每一位任課老師都不嫌棄她,相反都主動靠近她,溫暖她那自卑的心靈。課間的時候,老師經常把她留在教室里,讓她幫著擺擺桌椅,擦擦黑板,整理整理作業等。為的就是和老師多接觸,消除排斥心理。校長和老師們還試著找機會和她交談,慢慢的,她試著自主的靠近老師,愿意與老師說些感興趣的話題。其他同學看到老師們都愿意跟她在一起,感到很奇怪,有的問老師,靠她那么近能受得了嗎?不惡心嗎?
為了不傷害她的自尊心,有一天,班主任老師借故讓她到辦公室拿東西,對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思想教育,把她的情況向同學們做了詳細的介紹,要求同學們能夠尊重她、體諒她、靠近她,做她的好朋友。同學們也各抒己見談了自己的想法和今后的做法。從此,班里再沒有同學因為這個原因而疏遠她,再沒有人提出讓她轉班了,她的同位也再沒有提出換位。下課后,她也和大家一起跳皮筋了。
她的家庭條件不算很好,每當過節,學校都要派青年團員給她家里送去禮物,這一切都感動著她。這位女孩學習刻苦認真,積極參加學校的興趣班,如今她的畫畫很出色,還經常在比賽中獲獎。
老師的感覺像媽媽
已經畢業的小康的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帶著他改嫁,因繼父對孩子不好,打罵孩子而再次離異。母親只好一人帶著他生活,臨時在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幫人賣包。小康家是剛買的房子。房子為套一,第一次去家訪。李其杰老師看到十一二歲的男孩睡在陽臺支起的鋪上,無窗簾,第二天就給他帶來了窗簾。有一次李老師與小康母親在教室見面,聽其說孩子吃肉都要算計,只買肉給孩子自己解解饞,立即拿出錢讓她為孩子買肉吃。
一次李老師看著小康在教室里凍得抱著暖氣,細打聽方知是因為自己抱怨衣服不好看,母親就把他的毛衣扔到了樓下。李老師又做起了小康母親的工作,勸她雖然自己帶孩子不易,可是不能和孩子動脾氣,否則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又有一次,小康在課間活動時右前臂骨折。李老師忙帶著孩子打車去了醫院。拍片、接骨。整骨完畢,李老師渾身是汗,眼里噙滿了為孩子的痛而心疼的淚。等他們回到學校,小康的母親才坐著公交車來了。
師愛彌補缺失的母愛
勝勝父親帶著他背井離鄉來到青島,每月的三四百元錢除了租房,供他上學還要養著70歲的爺爺。他每天一個人走四站路到學校,中午就在工棚里和民工一起吃飯。校長魏淑貴得知后,每天中午總要把自己的飯分出一部分給他作為午飯,每到各種節日還會給他送去一份禮物,過年時學校也給他家送去了雞蛋和掛面。
久而久之,老師和學校的行為在孩子們心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每天中午,班里有的學生也會在吃飯前把自己的那一份分出一些拿給勝勝。勝勝從沒飯吃到飯吃不了,有時還把同學給他的飯帶回家與父親一起分享。這些也影響了家長,有的每逢節日在給自己孩子買禮物時不忘給勝勝買上一份。
漸漸地,勝勝變了。他慢慢地融入同學之中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由從前的消極被動,變成了現在對任何事都積極爭取,熱心地對待周圍的每一位同學了。班主任劉云讓他擔任小組長,并告誡他要使自己的學習過關,紀律過關,這樣才能當好其他同學的榜樣。結果,勝勝對自己更自信了,覺得自己不比其他同學差,而且對自己要求也更嚴了,就連上課時眼神里都多了一份堅定。有時回答問題拿不準,不敢舉手時,劉老師就給他投去鼓勵的目光,讓他對自己產生自信,像其他孩子一樣敢說敢做。中午吃完飯,劉老師抓緊時間幫他鞏固學過的知識,一點兒知識都不讓他落下。如今勝勝的學習成績在班中已是名列前茅。
愛使老師和孩子貼得更近。六年級的丁凱麗由于父母工作調動被迫轉學,可她舍不得學校的老師。一學期后,在她執意堅持下,父母只得又調動了工作,幫她轉了回來。同樣,老師也舍不得學生。班主任楊俊為了將他們送到畢業,甚至推遲了要孩子的時間。
一曲曲師愛的優美旋律給這個教師節更多美好的遐思。日報記者劉淼
特約編輯:yx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