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抗生素濫用已成健康“公敵”
對于患者來說,最盼望的莫過于一劑特效藥。長期以來,在一些習慣自我診斷的群眾心中,無論是頭痛腦熱,還是痢疾拉肚,到藥店首選抗生素。調查顯示,截至7月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
部分抗生素實行處方限售前,抗生素銷量一直支撐著藥店收入的半壁江山。正是這種缺少醫生指導的抗生素濫用,對公共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副所長肖永紅教授介紹說,抗生素不是萬能的藥,它只針對細菌感染才有作用。如果濫用,不但不能治病,還會有副作用。如果一個患者在原本不需要的情況下使用了抗生素,就會造成細菌耐藥性的升高。隨著這種耐藥菌族在社區、醫院到處傳播,帶來的后果是將來被這種細菌感染的人,再用抗生素就影響療效,會增加其他病人治療的難度。即便是針對細菌感染,抗生素的有效性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經常跟醫院打交道的人常有這樣的感覺,過去得個傷風感冒,幾片口服藥就能解決問題,現在經常是連打三五天點滴不見起色,這就是耐藥造成的惡果。
從事微生物研究的北京醫院細菌室張秀珍教授說,我國的抗感染領域形勢不容樂觀。由于細菌的耐藥性升高,醫生經驗用藥的成功率大幅下降,必須要根據細菌報告才能對癥下藥。由于抗菌素使用過多,以前在我國感染類疾病中僅占很少比例的真菌、霉菌類感染明顯上升。資料顯示,即便是在今天這個抗生素時代,全球有25%的病人是因為感染性疾病死掉的,這說明耐藥性已經令抗菌素作用大打折扣。如果不加限制繼續下去,也許有一天人類面對疾病真的會無藥可醫。
遺憾的是,公眾對抗生素濫用造成的危害知之甚少。人類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去研發新的抗菌素。而這種資源和經濟上的負擔,最終是由社會大眾承擔的。因此,醫學專家提醒公眾:吃藥絕不是個人小事,它關系整個社會公共健康安全;珍愛健康,從慎用抗生素做起。
[現實]
“抗生素限售執行難”凸顯公眾用藥觀念誤區
在醫生指導下科學合理使用抗生素,這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然而自7月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部分抗菌藥物實行限售以來,新規在各地遭遇不同程度執行難。
在哈爾濱建國藥店門前,66歲的張大娘說,過去有個傷風感冒、腸炎腹瀉,沒用醫生診斷,自己到藥店買點先鋒、瀉痢停就吃好了,為什么現在一定要醫生處方?據藥店營業員介紹,和張大娘一樣心態的群眾不在少數。這些天來,主要工作不是賣藥,而是做解釋工作,但還是有部分顧客無法適應。因為對限售不滿,罵營業員、甚至砸壞柜臺的事也時有發生。
醫院的情況也并不樂觀。醫生反映一些患者只為開方,不想看病。一些也許根本用不著吃抗生素的患者,自報藥名要求醫生照開,對醫生提出的檢查認為是多此一舉,全然不領會醫生處方的真正意義。更有甚者,一些藥店門前開始出現假處方販子,知假買假者不乏其人。
抗生素限售執行難,很大阻力來自公眾傳統用藥習慣。據醫學專家介紹,抗菌素作為一種特殊藥品,既可治病,也可致病,憑醫生處方購買可謂國際慣例。然而在我國,相當長一段時間卻可以在任何一家藥店隨意買到。由于普通群眾對抗生素濫用危害缺乏了解,不同等級的抗生素在購藥群眾眼中,只有貴賤之分,而且本能地認為,貴即是好。久而久之,隨著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對抗生素的依賴只能“居高不下”,自然對限售反應強烈。因此,專家呼吁盡快為公眾補上用藥安全課,從全民健康角度支持限售抗生素。
專家助陣:將“抗生素限售”進行到底
面對新規出臺后的種種艱難,在哈爾濱參加世界衛生組織遏止細菌耐藥會議的部分專家認為,中國的抗菌藥濫用已經到了非控制不可的程度,目前遇到的阻力只能說明濫用問題的普遍與嚴重,更應將限售進行到底。
世界衛生組織藥物反應項目組官員卡蘭丹說,不憑處方濫用抗生素這種情況在全球各個國家不同程度存在,不僅僅是中國。事實上不同的國家都將抗生素規定為處方藥,問題在于對處方的要求是否是強制性的。因此抗生素限售難度不在立法,而在執法。執法面臨的挑戰既有民眾心態,更有從藥企業的經濟利益。而這一切不應成為全社會乃至全人類健康的禍根。
來自香港大學圣瑪利麗醫院的藥理學教授庫馬拉說,抗生素作為一類獨特的藥品,限售的目的是使那些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得到應有的藥物,制度的最終受益者是公眾。否則,面對濫用滋生的耐藥性,人類只能不斷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去研發新的抗生素,而這種成本支出,增加的是整個社會的負擔。
中國醫院管理學會藥事管理委員會主任顏青認為,藥品不應當作為商品隨便買賣,不能單單從經濟利潤來考慮它的價值,而要考慮它所產生的社會利益以及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促進合理用藥不完全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管理問題。所以從全民健康的利益出發,對抗生素監管是絕對正確的,貴在堅持。
(新華社哈爾濱9月12日專電記者袁英 陳兵)
特約編輯:LUCKY
[天天健康]
[保健養生] [心理人生] [美容健身] [性福同行] [李博士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