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方奕晗
7月16日,國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扶貧辦主任劉堅透露,我國去年未解決溫飽,也就是人均年收入低于637元的貧困人口約為3000萬。與去年相比,這個數字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
得知這個消息,公眾感到震驚嗎?他們的反應是什么,又是怎樣看待我國貧困人口問題的呢?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于7月至8月間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對于我國去年未解決溫飽人口數量不降反增的事實,超過一半(56%)的被訪者并不感到出乎意料。
在進行進一步分析時,我們發現,對于貧困人口增加80萬這一事實,女性比男性更感到“出乎意料”。隨著被訪者學歷水平的提高,感到“震驚”的比例也在下降。
對于政府公布的3000萬貧困人口的數字,84%的被訪者認為“敢于公布這個消息顯示了政府的開明與自信,公眾比以前享受到了更多的知情權”。同時,也有77%的人表現出了悲觀的態度:真實情況可能還不止這個數。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三成公眾并不認為自己身邊的貧困人口比以前更多了,因此他們“懷疑有的地方政府為了得到扶貧資金夸大了數字”。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我國的貧困人口數量的大致情況是怎樣的呢?調查發現,超過半數(54%)的公眾認為是“幾千萬”,這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還有一些人印象中的貧困人口數量要遠遠少于實際數量:2%的人認為是“幾萬”,7%的人覺得是“幾十萬”,21%的人認為“幾百萬”。當然,還有16%的人印象中的這個數字更加龐大,甚至達到了“億”這個數量級。
有意思的是,女性在對貧困人口數量的估計中,明顯表現出了樂觀的態度,而男性對此則更加悲觀。
對低收入的家庭來說,生病不僅意味著自己僅有的積蓄被耗盡,還往往會從此背上累累負債。在81%的人看來,造成因病返貧的最大原因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此外,87%的公眾認為“部分扶貧資金被截留、挪用,到不了真正需要的人手中”是造成貧困人口不減反增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有53%的人認為,盡管我國經濟狀況在不斷改善,但是“一些落后地區越來越難以分享到宏觀經濟發展的好處”。“自然災害(包括非典)接二連三”、“各種稅費讓貧困人口的生活雪上加霜”和“一些貧困人口自身努力不夠,一味等政府救濟”也分別被46%、46%和45%的公眾認為是造成貧困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時,還有三成被訪者認為,政府投入扶貧工作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夠也是不可回避的因素之一。
進一步分析時我們看到,被訪者學歷越高,認為貧困人口增加是因為“一些落后地區越來越難以分享到宏觀經濟發展的好處”的比例就越大。同時,這個觀點也更多的被地級市、計劃單列市以及省會城市的被訪者認同。
在談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時,81%的人堅持“著力于對貧困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他們認為,緩解貧困的關鍵還在于提高貧困人口自身的技能;85%的人認為,“治貧同時也要防貪、治貪”,如果把贓款用于扶貧,肯定能緩解不少人的經濟壓力;三分之二的被訪者認為,國家應該“加大扶貧力度,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率”;63%的公眾認為,“全面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此外,“把貧困人口從資源惡劣的地方遷出去”也得到了22%被訪公眾的支持。
調查背景:本次調查執行時間為2004年7月26日~2004年8月23日,共收到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57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占76%,女性占24%;受訪者的平均年齡為32歲,其中19~35歲讀者占67%;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占67%;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占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