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7日電
9月9日,歷時8年的央視《讀書時間》節目終因收視率低而停播。9月14日,由中國教育電視臺最新推出的《讀書周刊》節目,在新聞發布會上試映時就受到了諸多批評。另據媒體報道,近幾年相繼停播的電視讀書節目還有北京電視臺的《華夏書苑》、青島電視臺的《一味書屋》等。
而在歐美國家
,一些電視讀書節目是很受歡迎的。如法國由畢沃主持的《BernardPivot》,在法國知識界影響很大。15年間,索爾仁尼琴、昆德拉、金斯堡、杜拉斯等世界著名作家都曾來這里做過嘉賓。美國黑人女主持溫芙瑞所主持的讀書節目,更是能令作者一夜暴富,非常具有影響力。
為什么在中國,電視讀書節目卻如此低落呢?尤其在出版經濟蓬勃發展、圖書市場日趨繁榮的今天?南方都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文化領域的學者。
收視率不是惟一標準
媒體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認為,電視是一個通俗媒體,讀書節目如果要辦得很雅、較專業的話,它應該進入收費頻道。在一般的公眾頻道中,收視率就成為一個絕對的評判標準。在西方,財經等頻道都是收費頻道,遠離老百姓,屬于機構投資者、專業投資者愿意花錢去看的。而一旦強調收視率,就只有變成大眾所關心的股市等頻道。
文化評論家朱大可的看法代表了大部分讀書人的看法,他認為,文化不能單純以市場作為衡量標準,還需要考慮其它社會價值。電視臺在讀書節目上不應該以收視率為唯一的標準。在這方面,許多讀書人都提出,作為強勢媒體的電視,應該允許有不盈利的文化欄目存在。
讀書與電視并不沖突
有人將電視讀書節目失敗的原因歸結于讀書與電視媒體之間的沖突,他們認為,讀書是一種需要“靜”的高雅的活動,而電視的喧鬧和大眾化本性與其格格不入。但這個看法遭到了專家的否定。廣州電視臺副臺長費勇教授認為,任何媒體形式,都既可以表現非常通俗的內容,也可以表現非常高雅、非常專業的內容,關鍵的是要做得好看。
他舉例說,愛因斯坦的科學論文、馬克思的社會學論文都是非常好看的,另外如香港明珠臺的一些科學節目,講述的都是非常專業的科學內容,但做出來都非常好看,讓人很有興趣。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什么媒體,也不在于所謂的雅或俗,而完全在于制作人的策劃能力如何,主持人的素質怎樣,攝像師的畫面美感是否達標。一句話,電視讀書節目完全可以做得好看,這就看功夫下得到不到位。
朱大可也表示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現在的電視讀書節目做得太死板、太枯燥,就是兩個人在那里一坐,對聊,完全沒有體現出電視的視覺化優勢。像鳳凰衛視的《魯豫有約》,甚至央視的《藝術人生》,都會在聊的過程中插入許多記錄片片斷,體現出視覺的豐富變化。電視讀書節目完全可以做得更輕松更好看,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夠累,不會有人再愿意看死板、沉悶的知識講座。
重視電視本身的特點
電視讀書節目不符合電視本身的特點,除了前述的太死板、沒有發揮視覺優勢之外,朱大可還認為,應該糾正一個觀點:電視讀書節目的目的是促使人去讀書,而不要奢望在電視上完成讀書的過程。
喻國明的看法進一步印證了這種觀點。他舉了美國的例子:溫芙瑞主持的讀書節目在美國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她講的不是書本身,而是講這個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本書,是根據怎樣的生活遭遇、怎樣的思考和情感而寫成的。整個節目關注的其實不是書,而是人,談人的生存智慧、生活經歷,以及奮斗、追求、愛、寬容——這些人類基本的共通的價值觀。當觀眾聽完一個個故事之后,他們自然會對這個人、這本書產生很大的興趣:這么一個有意思的人,有這么豐富傳奇經歷,他寫的書應該是有價值的。因此據統計,每個上了溫芙瑞讀書節目的嘉賓,從第二天起他的書都會在全美銷售到50萬至100萬冊。
喻國明總結認為,溫芙瑞的讀書節目對于內容、觀眾心理、節目賣點等都有非常專業的考慮和設計,且有一套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而不像目前國內的節目,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的是什么。
喻國明認為,必須正視電視作為俗媒體本身的特點。電視最適合的表達方式就是講故事、表達感情,而不是講理論、講概念、講思想。只有符合電視的特點,才能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如果專業的書評節目,那就不適合在公眾頻道播出,而應該放到收費頻道。
主持人素質需要提高
教育臺《讀書周刊》試映時,有人提出批評,認為主持人根本不懂書。也有人提出,應該讓專家學者來主持讀書節目。對此,費勇表示,目前國內的媒體在利用知識分子資源方面還剛剛起步,還很不成熟;與此同時,知識分子對介入媒體的心態也很不成熟,許多知識分子對于媒體是排斥的,一些人上了電視就會被別人批為學業不專,愛作秀,受到各種壓力。而在西方,知識分子介入大眾傳媒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有與傳媒關系密切的公共知識分子,也有只在校園內埋頭研究的專業知識分子,各行其道并不矛盾。
喻國明則認為,電視節目主持人并不需要是專家學者,一個社會學家很難介紹好經濟學的書,經濟學家也很難介紹好哲學方面的書,我們不能要求一個主持人是大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關鍵在于主持人要具備主持的專業素質,她要懂得溝通,能夠將專業的語言轉換成大眾能夠聽懂的語言。媒體工作者本質上是一個轉譯者。
朱大可則認為,國外的主持人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特色和魅力,這也是他們的讀書節目能獲成功的重要原因。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