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山東新聞網9月19日電 “山東的食品質量真過硬!”9月9日,張余慶在濟南感慨:“以前到外地出差,吃東西都是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鬧肚子。這次來山東,什么都能吃,吃了也不用擔心有問題!”
據大眾日報報道,張余慶是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此次是跟隨全國人大食品安全調研組來
山東省調研。他說,山東強化食品監管體系,以工業化、產業化解決食品生產單位多、小、散、亂的難題,成效顯著,食品安全有保障。
“十個人一口鍋”生產食品的局面是困擾山東省的一大難題。目前山東省有32萬個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112.6萬,其中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加工設備落后,從業人員素質低,管理制度和生產標準形同虛設,往往是湊幾個人、支一口鍋就可以生產“品牌”食品。
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山東省積極完善食品標準體系建設,著力加強全過程的食品質量監測、預警和控制體系建設。目前,山東省已經建立了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等省級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組織制定了農業標準249項,各種技術規范930項,已有16個市68個縣(市、區)的149家企業的216個產品經認證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總類位居全國第二,綠色食品年產實物總量42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0多億元,全省已有139家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被認定為食品衛生A級單位。
以工業化、產業化為抓手,山東省重點提升食品生產企業的產業聚集度和質量技術水平,用世界級的食品生產檢驗設備擠壓“一口鍋”式的小作坊。在龍大集團調研時,全國人大代表、新華制藥集團董事長賀端表示,山東大食品企業的檢驗設備比行政執法部門的都先進,這些企業能生產出好的花生油、肉制品、奶制品,吃著放心。目前,全省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食品企業有412家,青島啤酒、張裕葡萄酒、金鑼高溫肉制品等7種食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2003年,全省食品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095.7億元,連續10年居全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