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昔日散布在青島開發區的村落,已被現代化的新城區所取代。傅學軍攝 |
青島開發區建設之初,村落散布。但不經意間,這些村落幾乎在一夜之間奇跡般地消失了———尋找記憶中的官廳村
在記者的記憶中,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奠基的標志性建筑——花林大廈附近,總是散布著一些村落,這些村落與周邊不斷崛起的現代化建筑很不協調,甚至有些扎眼。但是,不經意間,這些村落又幾乎在一夜之間奇跡般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各色現代辦公設施、商貿機構或住宅群。
最近,記者通過開發區宣傳部的同志找到了曾是這一帶村落中的“原住民”張元和,循著他的介紹,我們弄清了這一帶村落變遷的大致脈絡,也看到了一幅“村莊變城市”、“村民變市民”的鮮活圖畫。
在開發區奠基的時候,張元和還是官廳村一個不到20歲的小伙子。誰也沒有想到,僅僅過了不到20年,張元和已從一個曾經的農民,變成了一位掌管著20多家企業的黃浦江路社區居委會主任。這些滾動發展的企業,生意越來越紅火,現在每年上交國家稅金1200萬元,純收入1600萬元。與此同時,官廳村原有的200來戶人家、800多名村民,幾乎家家都擁有了兩套以上的住宅,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而且水、電、氣、暖、有線電視的費用都由集體負擔,失去勞動能力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僅養老保險和補貼就有600元……
環顧社區,與綠樹、花壇和草坪相間的居民樓,整潔靜謐,賞心悅目;圖書室、健身房及社區廣場等,展示著居民舒適愜意的業余生活;投資幾十萬元的電子治安監控設施,動態地掌控著社區主要街道、路口的動靜……社區的這些公益設施,先后投資500多萬元。
記憶中的村落,一絲痕跡也沒有了!張元和說,官廳村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改造的,那時,周邊像他們這樣的村子曾經有十幾個,最晚的也在2002年完成了改造,融入了新城區。而官廳村,這個有著近500年歷史的昔日的窮鄉僻壤,如今成了1500多戶3400多人的現代化城市居民社區。
張元和說,是開放和發展帶來了這些變化。從上個世紀的80年代后期開始,尤其是到了世紀之交,眼瞅著開發區的廠子越蓋越多,就業機會也就越來越多,不光村子里的農民們都有活干,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打工者和移民,這樣,“村民們”打工賺一份,靠出租多余的房屋還可以再賺一份。
“村民”的素質,更發生了喜人的變化,不僅買鋼琴、買汽車不再是稀罕事,更多的人迷上了書和電腦,迷上了培訓“充電”。
再以官廳為點放眼望去,冬去春來,風云際會19年,開發區已從昔日的一片荒原漁村、鹽堿灘涂,發展成為一個以大港口、大工業、大旅游為主要特色,以開放型經濟為主體,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國際新城區,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對外開放整體格局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建區以來,開發區全社會累計投資180億元,建成了前灣港、黃島油港、膠黃鐵路、環膠州灣高速公路、輪渡碼頭、國際國內電話交換站等一批大型交通通訊能源設施,形成了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電、通訊、供暖、供氣、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八大體系。先后實施了城區增綠、空地綠化、立體綠化等工程,城區綠化覆蓋面積達1047.6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8.8%。一個生態環境優美、現代化氣息濃郁的國際化新城區,正崛起在膠州灣西海岸。
近年來,開發區圍繞解決區域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問題,從解決農民就業、教育培訓、居住、社會保障等方面進行了不懈探索。目前,全區已經有近50個村全部完成了舊村改造,其余居(村)也正在積極向城市化邁進。
如今,在開發區總規劃控制面積2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總人口達到了40萬,建成區面積由原來的不足2平方公里達到目前的54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為63.92%,成為集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以及省級旅游度假區于一體,國內投資環境最好、區位優勢最強、經濟社會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2003年,為進一步加快城市化步伐,開發區又結合西海岸經濟用地規劃,將全區尚未實施舊村改造的近100個村莊整合為20個居住區,并有步驟、按計劃分期實施。
隨著構建新經濟重心步伐的加快,開發區又提出了“以工業化促進城市化”的目標,將以建設現代化國際新城區為目標,突出發展“大港口、大工業、大旅游”三大特色經濟,以招商引資和城市化為主線,以“六大項目”為核心,堅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全力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加快城市化和舊村改造步伐,不斷壯大城區規模,提高人口素質,努力把開發區建成全市新區建設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到2010年,開發區城市化的主要指標是:城市化水平達到85%以上;建成區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達到60萬。了解了官廳村的變遷,還有誰會懷疑這個目標呢?!(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