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網10月10日訊(通訊員 馮寶新 胡國鋒
孫洪波)山東省棲霞市塔頂山下,有一個808戶人家的小山村——國路夼村,一條小河穿村而過,河上散布著9座石拱橋、2l座石條橋,清澈的河水映照著岸邊的依依垂柳,寬敞的柏油路兩邊花草相間,而遠處是郁郁蔥蔥、疊巒起伏的群山,山勢起伏之間,綠樹成蔭;綠枝掩映
之中,水果成行。從2001年夏天開始到現在這個村接待了1000多戶從重慶、天津、濟南、青島等地來此旅居的客人和數萬名游客。而從前,這里很少有外地人來。變化是因為他們搞起了生態旅游開發。
塔頂山生態環境優美,被稱為棲霞的“小黃山”。這里,環境幽雅,塔頂山、吊頂山、九曲十八洼等自然景觀如天造一般。相傳當年唐太宗李世民東巡路經此地,在此養兵歇馬,又為這里留下了許多文化古跡,如扳倒井、炊馬澗等。國路.夼村良好的生態環境,曾吸引了眾多電影電視制片廠在此拍攝了《喜盈門》、《苦柳》、《生命跑道》等多部影視片,是開發旅游資源的天然寶地。山東省旅游顧問張仁平曾十二次來到國路夼村進行旅游規劃包裝。2002年,全村百姓進行了以打造自然生態游為主的旅游綜合開發。修建了20.5公里的環山公路,硬化了路面,開發了九曲十八洼、板倒井、炊馬澗等10多處景點,當年就吸引游客5000多人。去年,國路夼村又請來旅游專家,開發建設了多處旅游景點,進行了生態旅游規劃,并通過了省級生態旅游發展規劃評審。
塔頂山的成功開發,使棲霞市的決策者重新審視了自已的生態優勢。經過半個世紀的封山育林、興修水利,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6.5%,成為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區,發展生態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心動不如行動。從2002年起,該市把旅游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對外開放的先導產業,進行重點培植。市里聘請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和省旅游局等單位的15位專家教授,十幾次來到該市進行考察論證。確立了以“五山三園兩水一神仙”發展生態旅游的總體規劃和發展方向,以“牙山、艾山、崮山、方山、唐山”和“艾山湯溫泉”、“腔東天池一庵里水庫”風景區開發為主體,以“生態旅游,回歸自然”為主題,靠莊園民俗文化、道教文化提升品位,用呆品等綠色食品創特色,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堅持開發上擋次、管理上水平,在全市逐步形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生態、民俗、休閑相統一,吃、住、行、游、購相配套的大旅游棺局。去年鎮市旅游發展規劃通過省級汗申。
變山水綠為產業綠。按照這一規劃設想,該市加大7旅游開發力度。近2年來,先后投資400多萬元,開發建設了牙山、艾山、崮山淼林公園和十八盤等生態觀光景區,拓寬改造了牙山、艾山、崮山、方山的進山公路。為拓寬開發渠道,他們還吸引國內外資金搞旅游開發。先后與韓國客商簽訂了總投資2980萬美元的霞光旅游項目和總投資600萬美元的艾山旅游開發項目。
山清永秀,風光秀麗的生態環境成為國內外客商投資興業的熱上。去年以來,該市就引進內資29.3億元,其中千萬元以上項目105個,億元以上項目14個。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1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