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不會去斯德哥爾摩領獎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本人不會去斯德哥爾摩領取她的諾貝爾獎。原因是她太害羞了。嚴
重的社會恐懼癥阻礙了她。諾貝爾文學獎一公布,她就在接受瑞典《今日新聞》記者馬克烏斯·布爾德曼的采訪時這樣表示。
她說,她的語言來自于音樂,是無法被真正翻譯的。她會對政治事件做出直接的反應,但是她強調,在她的作品里從來沒有單純的宣傳和說教。
要想逮住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都說這位女作家在人前十分害羞。但最終我們還是成功地采訪到了她。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看上去很興奮。她并不難相處,相反,卻很親切、爽朗。
■會寫一篇發言稿,讓別人來讀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到現在仍無法相信和理解我獲得了諾貝爾獎。”她說,“但我不會去斯德哥爾摩。我不可能將自己曝光在眾人面前。我有很嚴重的社會恐懼癥,所以根本無法去參加一個如此盛大的慶典。但是我會寫一篇發言稿,不過必須得由其他人來讀。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能,這有很多原因,因為我有精神上的疾病。”
■我屬于那種無法真正被翻譯的作家
耶利內克告訴記者,她曾學過音樂,一開始的時候是一位音樂家。她是怎樣從音樂轉換到文字的呢?
“那是因為,音樂的作曲需要通過非常嚴格的理性和數學過程,以及特殊的記錄方式來完成。如果人們從一開始就必須把它記錄下來,那么就不可能將一種自然的、無意識的東西還原出來。而且在這之后還得等待有人來演奏它。對于我這種毫無耐心的人來說,這不是一種對路的藝術形式。我一點耐心都沒有。但是在我的文學作品里,我發展了一種源于聲音的音樂化的語言。那很適合在劇場演出。”
“我在作品中也較少使用對話,更愿意把更大的空間留給建立于聲音的語言。最大的缺點就是,人們幾乎無法把它翻譯出來。我屬于那種無法真正被翻譯的作家。”
“但還是獲得了諾貝爾獎?”
“當然肯定有翻譯家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可惜這是一項沒有回報的工作,因為我的書賣得可不好。”
“那些劇目在奧地利演出嗎?”
“是的,現在又開始演了。右翼政府執政的時候,我不愿意劇院演出我的作品———這就是我禁止它們的原因。但現在的政府聯盟看上去比較穩固,所以我又允許它們上演了。”
■我會用獎金來買自由
“您如何看待奧地利的未來?”
“我認為奧地利會成為一個完全普通的歐洲國家。我很高興它加入了歐盟。至于經濟方面我不發表什么意見。歐盟的成員資格很重要。我會對政治事件做出直接的反應,但這些反應在我的作品中都是間接的,直接地說出來會變成宣傳和說教。我就像一條看門的狗,有時狂吠著拽動繩子,有時干脆在人的小腿上咬上一口。”
但這并沒有阻止奧地利總統海因茨·菲舍爾在聽到諾貝爾獎的消息后,立刻向她表示祝賀。
“您最近正在做什么?”
“我剛剛完成了一部較長的作品,是關于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的。在這之后我和我的一個朋友一起翻譯奧斯卡爾·威爾德(OscarWilde,1854-1900,英國作家)的作品,現在正在譯《一個理想的男子漢》。”
“這筆獎金將會怎么花?”
“我可以為自己買來自由,金錢意味著自由,能夠休息一年是非常美妙的事。我實在太忙了,為了賺錢做了很多我原本不會去做的事情,現在我可以休息了。”
相關新聞:耶利內克為父親雪冤而創作
新華社維也納10月10日電獲得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女作家和詩人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9日在接受奧地利電臺采訪時說,是她父親在納粹排猶時期受迫害的遭遇促使她走上創作生涯,“我一生的心愿就是為我父親雪冤”。
耶利內克于1946年10月20日出生在奧地利中部施蒂利亞州米爾茨楚施拉格市一個具有捷克猶太血統的家庭。耶利內克說她父親給了她巨大影響,她“在童年時就被塑造成一個藝術人才”。“我的家庭背景使我有一種使命感,每當我發現‘極權’傾向時,我不得不大聲喊出來。”耶利內克的父親晚年在一個精神病院度過并在那里去世。耶利內克在1988年發表的作品《鋼琴教師》中講述了維也納音樂學院一位鋼琴教師的故事,實際上是以她父親的命運為線索。(馬克烏斯·布爾德曼
徐昕 供圖/Imaginechina)
編輯: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