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來,人們眼看著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高歌猛進”,從每桶30美元漲到40美元,又從40美元突破50美元大關。10月7日,紐約市場上11月供貨的原油期貨價格一度沖高到每桶52.53美元,創下紐約交易所原油價格掛牌21年來的最高記錄。與此同時,倫敦交易所北海布倫特原油每桶價格也升到了48.45美元。粗略一算,今年以
來,國際油價的漲幅已超過50%,比2002年每桶26美元的年平均價格翻了一番。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今年的國際油價如此瘋漲呢?
歐佩克失算又失控
其實,自去年12月初以來,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七種市場監督原油一攬子平均價格就一直超出該組織每桶22至28美元的價格調控區的上限。根據歐佩克的規定,如果其一攬子平均油價連續20個交易日在每桶28美元以上,該組織將自動提高原油日產量50萬桶。然而,歐佩克卻并沒有這樣做。為了彌補最近兩年美元匯率大幅下跌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歐佩克堅持已不合時宜的限產保價政策——繼去年9月削減日產量90萬桶后,今年4月再度減產100萬桶,人為地加劇了世界原油供應的緊張形勢。
進入北半球的夏季,迫于國際社會的壓力,歐佩克不得不決定在7月、8月以及即將到來的11月分別增加日產量200萬、50萬和100萬桶,將不包括伊拉克在內的各成員國日產總量提高到2700萬桶。然而,歐佩克的“馬后炮”出手太晚,已無法制止國際油價的漲勢。不少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歐佩克的政策失誤是今年以來國際油價暴漲的主要誘因之一。貪戀短期利益,使昔日能夠運用限產保價措施在國際油市上呼風喚雨的歐佩克,面對如今一波更比一波高的油價,不得不自認已經無能為力了。
需求增加是根本因素
當然,話還得說回來。石油需求與供應關系的變化,才是拉動國際油價不斷高漲的根本因素。經濟學家認為,全球經濟復蘇正帶動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對石油價格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國際能源機構最近的報告顯示,今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為8140萬桶,需求增長達到了每天250萬桶的創紀錄水平,比去年增加了3.2%。今年一年的消費量增長就可能接近從1998年至2002年4年增長的總和。與此同時,世界石油供應的主要來源——歐佩克的實際產量已接近每天3000萬桶,剩余產能只有區區150萬桶,而在過去10年,該組織的剩余日產能力一直保持在600萬桶以上。
需求量逼近石油供應的最大能力,使全球石油供需關系處于一種十分脆弱的平衡之中。人們擔心,由于石油生產后勁不足,一旦發生影響產油的意外事件,市場供應就可能中斷。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從長遠看,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石油開采越來越受到資源不足的約束,油價上漲將是一種長期趨勢。
突發因素影響短期油價
近一年多來,各種地緣政治、安全和其它因素輪番在短期內主導油價上漲——
伊拉克局勢不穩,武裝分子在伊南部頻頻襲擊輸油管道,曾造成伊石油出口數次中斷;恐怖分子一度還對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和輸出國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設施進行破壞,使國際原油市場對沙特石油設施的安全產生疑問。
日產原油170萬桶的俄羅斯尤科斯公司,因拖欠巨額稅款,隨時可能因官司而中斷生產。俄司法部門每次在這方面稍有動作,便會引起國際油價的小幅波動。拉美產油大國委內瑞拉因國內政局動蕩而存在停產的風險,挪威和尼日利亞等主要石油出口國也爆發了因勞資糾紛而引起的油田、港口罷工。這類事件的頻繁發生都在油價暴漲中起過一定的作用。
而在10月6日前后,引發最新一輪油價上漲的“導火索”,則是在“伊萬”颶風9月造成美國墨西哥灣地區油田減產28%后,美國能源部公布的原油庫存數據明顯低于市場的預期。在過去10周內,美國國內原油儲備減少了2650萬桶,降幅為8.8%;汽油庫存下降210萬桶,比去年同期減少許多。加上北半球冬季臨近,美國一年里最大的用油高峰期即將到來,這一對市場的周期性預期又加大了油價上漲的壓力。
投機炒作推波助瀾
物價的一般規律是,某種商品價格上漲總是與它在市場上的供應不足有關。但目前國際油價的猛漲,除了上面分析的幾方面原因外,還在一定程度上與市場投機活動密不可分。正如委內瑞拉石油部長日前所指出的,投機炒作對油價的躥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以對沖基金為代表的國際游資既獲取過巨大利潤,也經歷過巨額虧損,其投機策略與運作手段更為靈活、迅速。近年來,由于各國強化了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股市和匯市對游資的吸引力下降,導致投機性基金大舉進軍國際原油市場。專家估計,目前在國際原油期貨交易中,只有三成是出于真正的需求,剩下的七成都是投機性交易。只要國際局勢稍有“風吹草動”,哪怕是原本不足以影響原油供求大格局的事件,都能被投機者當作哄抬價格、從中漁利的絕好機會。分析人士認為,在目前的高油價中,投機因素造成的上漲超過每桶10美元。
美國攥緊戰略儲備油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每桶原油價格上漲10美元,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就縮水0.5個百分點。如果油價保持在每桶50美元左右,美國經濟今年的增長率將下降1個百分點。實際上,由于近來油價不斷上漲,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放緩。令人不解的是,美國目前擁有超過6.68億桶的巨大原油戰略儲備,卻不僅不肯動用來平抑油價,還頂著高油價的壓力不斷增加儲備。
美國是在1973年爆發第一次世界性石油危機后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的。30年來,美國只動用過兩次戰略儲備原油:一次是在1991年初海灣戰爭爆發前為了抑制油價的暴漲,另一次是在2000年大選前,克林頓想通過遏止油價上漲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助選。
有分析人士指出,布什政府高層官員中有20多人來自石油和汽車工業集團,因而油價上漲讓這些相關的利益集團賺得盆滿缽盈。但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據報道,布什政府上臺后對動用戰略儲備油重新做出了嚴格規定,即外部石油供應不中斷就不允許動用。另外,美國現在越來越把石油戰略儲備當作對歐佩克的一種“威懾力量”,而威懾力量是不能輕易使用的。美國現在也非常清楚,目前油價飆升,歐佩克多次增產也無濟于事,即便動用石油戰略儲備,充其量也只能起到在短時間內抑制油價的作用。
中國經濟面臨高油價考驗
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陷入了近15年的“滯脹”期。在痛下決心,經過長時間的能源結構調整后,這些國家的經濟現在已經大大增加了應對高油價沖擊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依賴進口油的發展中國家是目前國際市場高油價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中國經濟也面臨著高油價的考驗,而且這種考驗很可能還不是短期的。據專家分析,雖然到目前為止,國際油價上漲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限,但高油價畢竟會增加許多行業的生產成本,減少國際貿易盈余,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時間長了,必然不利于經濟的健康發展。
分析人士認為,為了破解高油價這道難題,中國還需要從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建立原油戰略儲備、用好石油期貨市場等方面盡早下手。(錢慰曾)
編輯: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