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警告說,世界“即將跨進第四次石油危機的門檻”。媒體的“新石油危機說”能否成立?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美國的幾位能源問題專家。
專家們普遍認為,盡管此次高油價將給發展中國家以及世界經濟整體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但對西方國家的影響有限,西方經濟乃至整個世界經濟不會因此再次陷入石
油危機的泥潭。西方各國央行抵御通貨膨脹的能力大大增強,從而降低了油價上漲對經濟的損害,此外,以下因素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石油供應未斷 產業調整見效
1973年和1979年之所以先后發生兩次石油危機,主要原因是歐佩克聯合限產和伊朗大幅度減產,導致石油供應中斷。1990年的石油危機,根本原因也是海灣戰爭前伊拉克停止出口石油。而目前全球的石油供應并未中斷,相反,歐佩克和其他石油出口國都在開足馬力生產石油,許多國家都已達到產能的極限。之所以出現油價高漲,主要是近兩年全球經濟強勁復蘇,導致石油需求量大增,而全球石油增產能力難以跟上需求增長的速度,結果導致供不應求的局面。
專家們認為,鑒于石油危機的嚴重教訓,從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主要西方國家便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減少對石油的直接依賴。以美國為例,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起,美國聯邦政府便制定了信息技術發展方針,并不斷增加其在經濟中的比例。據統計,2000年信息產業占美國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美國還大力開發使用節能技術,把高耗能傳統產業轉移到海外,這大大降低了傳統工業部門在該國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日本和歐盟近30年來也各自對其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在節能方面甚至比美國做得還好”。
進口來源多元 油量儲備可觀
專家們強調,目前高油價對世界各國的殺傷力之所以大大減弱,還在于全球主要能源消費國實行了石油進口多元化的政策。美國正把石油進口來源從中東擴大到非洲,并為此制定了面向全球的能源新戰略;日本除繼續進口中東石油外,近年來還轉向俄羅斯,對其油田進行投資開發,以逐步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歐盟則加緊向里海地區相關國家進行石油投資,從而也在石油進口多樣化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
專家們提到,美國、日本和歐盟都建立了巨大的戰略石油儲備,真正做到了“手里有油,心中不慌”。美國政府從1977年正式開始儲備戰略石油,截至2004年3月,儲備量已經猛升到6.59億桶,居世界各國之首,預計以后將逐步增加到10億桶。從1972年4月開始,日本規定從事石油進口和石油提煉業務的企業必須儲備相當于自身需求60天的石油。目前,日本政府擁有的戰略石油儲備量可供全國使用92天,民間儲備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領域的庫存,日本的石油儲備量足夠全國使用半年以上。
油價牽連全球 西方不應旁觀
美國著名思想庫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能源問題專家彼得·凡多蘭杰強調,目前的油價只是相對較高。如果考慮到人均GDP的概念,目前的油價并不高。凡多蘭說,美國的人均GDP在1972年是2.0667萬美元,現在約為4萬美元。這說明,1972年以來,美國居民的實際收入幾乎翻了一番,但實際油價卻只上漲了35%。
“石油危機”的噩夢不會再現,許多發達國家為此高興,因此對眼下油價攀升作壁上觀。此間分析人士認為,雖然西方國家在此次油價上漲中所受的負面影響不如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不如新興工業化國家,但考慮到自身的長遠利益,也不應對高油價袖手旁觀。今天,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各國經濟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想象某個國家能夠在經濟上獨善其身。如果發展中國家因高油價出問題,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的經濟也將受到拖累。所以,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應該著眼長遠,盡快采取措施給高油價降溫。(唐勇)
編輯: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