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知識改變命運,于民工如此,于企業亦然。其間的潮起潮落,勾勒出中國經濟起飛和發展的側影。在市場經濟的字典里,只有勞動力資源的配置,而無民工的“潮”與“荒”。一只看不見的手正在揮舞,身份的烙印必將褪去,市場的法則已經彰顯。
民工小楊的幸福生活
楊立民的
幸福在這個夏天到來了———在青島找工作突然變得容易。
在青島市利津路人才市場和內蒙古路人才市場,這個19歲的山東臨沂民工只要往招聘攤位前一靠,簡單說出自己是紡織服裝技校畢業,有一年工作經驗,對方眼睛馬上一亮,雙方經過簡單的討價還價之后,對方通常會對小楊說:“你趕快填張表,明天就可以上班,記住明天早上9點到長途汽車站,有車接你到工廠!”
然而,楊立民并不急于定下單位,他3天時間找到了4份工作,他還想再找兩家,從中挑選出一家待遇高的企業去上班。“我現在才發現,自己一個打工仔還會被人搶著要!”楊立民笑瞇瞇地對本報記者說。
而另一個嚴峻的現實是,職業介紹所生意是難以忍受的冷清。8月26日,內蒙古路人才市場內求職者寥寥無幾,市場內的職業介紹所門可羅雀,業務員有的看報紙,有的聚在一起玩撲克。“今年過年以后,工人特別難招,應聘的人很少,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特別是進入8月份后更冷清。”聯合職業介紹所一位中年業務員對記者抱怨說。
在利津路人才市場,記者看到,即墨市一家食品公司招200-300名工人,盡管開出了700-800元的月薪,管吃管住,攤前卻無人應聘。青島市有名的私營企業金王集團公司因難以招到工人,生產訂單有可能受到影響,青島市委書記及青島市有關部門領導人為此親自出馬。“到現在,招工計劃還沒有完成。”青島市就業服務中心市場管理處的李志戰說。
李志戰還介紹,現在青島市出現的“招工難”,受影響的企業主要是制造業和餐飲服務業,這其中又以紡織服裝業為最。“難招到的工人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民工為主的操作工,一類是技術工。”青島市就業服務中心提供的數據表明,今年1-8月份,制造業所需工人的缺口比例一般在40%左右,即企業只能完成招工計劃的六成,其中技術工種裁剪縫紉毛皮革制作工,企業需求人數為615人,實際求職人數僅為1人,裁剪工企業需求人數為391人,實際求職人數僅為52人。
招工難已成為山東省比較普遍的現象。不僅是青島,“威海、煙臺、濟南等城市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李志戰說。有關資料顯示,威海市2004年上半年專業技能人員缺乏,機械制造加工方面技術人才缺口較大,今年上半年,機械冷加工和熱加工繼續位于威海市勞動力需求大于求職缺口最大的前十名,而且與去年同期相比,缺口進一步加大。在威海,一些制造企業由于難以完成招工計劃,不得不將招工觸角伸到山東省外。
當選擇成為權利
工人成為搶手貨
青島海蘭娜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海波透露,現在企業不是在招工人,而是在“搶”工人,“聊城一家服裝技校今年有兩個班100多個學生畢業,有100多家企業到學校坐等這些學生,幾乎是一家企業搶一個人。為了搶到人,企業不得不請校長吃飯。”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今年平均就業率達90%以上,機械類、電氣類等重點專業就業率達到了100%。海爾集團、濟南啤酒集團、齊魯制藥廠、濟南鋼鐵集團、濟南鍋爐廠、濟南輕騎集團等30多家企業紛紛前去搶訂畢業生。在2005年畢業生中,該校目前有50%的學生已經被預訂一空,與企業草簽了合同。
南方企業也殺入山東和本地企業搶人。在爭搶技校學生的企業中,來自南方的企業占了60-70%,在青島的人才市場上,記者也不時見到山東省外制造企業的身影。
工人的工資隨之水漲船高
聯合職業介紹所的一位業務員透露,青島由于難招人,有的工種工資已經開始上揚,“如勤雜工由300元/月上漲到500元/月。”王海波介紹,現在青島紡織服裝業的工人工資普遍提高了20%-30%,月薪為700-800元/月,直逼大學畢業生在青島的收入,“學服裝的大學生實習期間工資一般為600元/月,轉正簽約后為1000元/月。”而在濟南市,屬于技工類的汽車修理工的年薪為4.68萬元,超過博士4.56萬元的年薪,高級技工的年薪與高級英語翻譯的年薪也僅差364元,在青島曾爆出高級模具工年薪16萬元的天價。
如此同時,工人也學會了和老板談條件。“原來工人看老板臉色行事,現在老板求工人,工人的牛勁越來越足了。”一位私營老板感嘆不已。工人原來實行計件制工資,現在卻要求低于600元/月的工作不干,實行固定工資制,否定計件制,而且還要求在社會保險上全額投保,管吃管住,“吃飯要四菜一湯,而且互相打聽,往工資待遇高的企業跳。”
由于工人少,加之“原來的管理方法跟不上,亂套了”,致使企業訂單有的是,就是完不成,而且招工難導致企業用工成本增加,“在市區的企業每個勞動用工成本增加300元左右”,使本來就虧損的紡織業更是雪上添霜。“現在是企業最艱苦的時候。”王海波連連嘆氣。
為減少用工成本,青島市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往外搬遷,從市區搬遷到即墨、城陽等郊縣,或者直接搬遷到人力成本低、經濟較東部落后的臨沂等魯西南地區。王海波在去年把自己的生產基地轉移到了臨沂,“已經開工建設了,圈了200畝地,計劃招收400多人。”
這僅是緩兵之計,山東的用工缺口依然巨大。普通工人的用工缺口,山東省有關部門未能統計出具體數據。粗略統計,完成招工計劃較難的有紡織、服裝、電子加工、餐飲、保安等行業,其中餐飲和紡織行業缺口最大,在有些縣市,僅能完成招工計劃的一半。在技術工人方面,山東省有關部門曾測算,制造業技術工人山東省每年至少需要補充40萬人,但相關學校每年只能培養出10萬名學生,缺口達每年30萬人。在高級技工方面,山東省更為缺乏,比重僅為6%,低于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與發達國家30%至40%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山東用工短板
一方面是用工的巨大缺口,另一方面,山東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卻十分龐大。
山東省統計局公布的分析表明,根據目前山東省的農業裝備水平等因素測算,全省至少有100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僅2004年就需轉移120余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山東省政府的壓力相當大。
山東企業特別是制造業其實現在面臨用工悖論: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而企業又招不到人,因為沒有多少山東農民愿意進山東企業。
山東省就業辦公室主任李瑞明在媒體上公開指出,山東企業招工難主要有四大因素:一是勞動力價格太低,對農民工失去了吸引力。去年山東省農民工在城鎮從事二、三產業的平均月收入分別是791元和625元,低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制造業發達地區的勞動力價格,其中一些企業的薪酬標準甚至停留在10多年前的月均300-500元;其次是用工缺乏長效機制,企業招用農民工不繳納社會保險;三是企業工作環境差,農民工進城很多從事一些又臟又累的活;四是企業沒有針對農民工進行有效的適用性培訓。
此外,農村稅費逐步取消和種糧補貼等政策的實施,使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也吸引了一部分農民返鄉務農。“在家務農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相差無幾,但務農不存在勞動環境惡劣、經常扣薪的事,而且扣除往返路費以及打工的住宿費等打工成本,外出打工還不如在家務農掙錢多。如青島縫紉工收入一般在400-500元/月,接近青島市最低生活標準410元/月,這就不如在家種地。”一業內人士這樣分析農民工返鄉原因。
山東省統計局今年上半年出爐的一份本省企業分析報告認為,山東是我國GDP過萬億元的三個經濟最發達省份之一,但在勞動力價格和用工機制作為企業的人力成本方面,山東企業支出較少。山東企業在人力成本上的“節儉”,工業職工的偏低收入,長期下去將會影響到人才的引進和企業的凝聚力,實際已成為山東企業競爭力的短板之一。
統計表明,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為595.42萬人,企業應付本年工資為601.14億元。其中從業人員平均人數比江蘇多26萬人,比廣東少145萬人,但企業去年應付工資比江蘇、廣東分別少117億元和472億元。山東規模以上工業職工,去年人均福利費為1261元,比江蘇、廣東分別少543元和111元。如果山東規模以上工業職工平均工資達到江蘇的工資水平,需增支勞動者報酬150億元;如果達到廣東的水平,則需增支勞動者報酬261億元。
人力成本上低投入的背后,實際隱藏著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山東企業特別是制造業存在產業結構偏低,導致附加值偏低,最終使企業為贏利而壓縮人力成本,使其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招工計劃難以完成。
山東科技大學、青島大學博士生導師,青島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隋映輝研究員,對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東半島地區的產業轉型及其投資結構進行比較研究后,發現三地的產業投資項目的技術層次不同。相對而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聚集度高的大項目大多是具有較高科技、附加值、市場占有率項目。而山東地區主要投資集中在傳統家電、石油化工、機車造船、鋼鐵等資本密集型項目,雖然投資規模大,但大多數資源約束大,收益率相對不高、產業配套率較低。
另外,山東在投資項目附加值及其回報率上也較低。長江三角洲地區高端電子產業投資回報率一般在25%-50%左右,零部件產業也在15%-25%左右,而山東半島地區家電產業的投資回報率一般在5%-10%左右,零部件產業一般在5%左右。“項目投資回報率不高直接影響到產業升級、用工結構調整和人才聚集,難免會出現‘招工難’現象。”隋映輝說。
山東省就業辦有關負責人認為,現在已經到了提高農村勞動力價格的“節骨眼”。企業要想把農民吸引到城里來,只能靠提高勞動力價格。而較低的勞動力價格也會增加企業“惰性”,依靠“人海戰術”而不是提高生產技術來提高生產率,從而影響生產技術的升級換代,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責任編輯: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