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頻道10月12日電(記者 鄧衛華) 中國各級政府正在摒棄以大量消耗土地為代價的發展舊模式,轉而尋求有限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
在過去的7年里,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同時也出現了耕地面積減少約1億畝的問題,相當于這個國家5%以上的耕地面積。實際上,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是困擾中國
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這個國家的人均耕地面積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大量耕地被占用使一些農民失去了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一些專家認為,如果放任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中國可能面臨糧食安全的難題。這一潛在憂患引起了新一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從去年開始,中國政府將土地管理作為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措施。最為典型的一項成果是,大約一年的時間里,中國撤并了2/3以上的開發區,核減開發區規劃用地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清理償還農民征地補償費欠款87.4億元。
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在2003年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這個省各類經濟園區的數量超過1100個,但經過合理審批的園區僅占1/4,大部分的園區沒有自己的戶口。一些園區借工業開發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一些園區長期閑置成為荒草園……即使在山東最為發達的城市青島,其園區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甚至還不如一些地處內陸的中小城市。在這次整頓開發區的行動中,山東省共撤消了739個園區,一批違反規定的官員還因此受到了嚴厲處罰。
中國領導人在多種場合強調,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制度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必須堅持不懈。繼撤并開發區的量變后,各地土地集約利用還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質變"。
邊角料也可裁成好衣裳。山東濰坊市在"找地"的過程中,把眼光瞄準了北部地區廣袤的淺海、灘涂地區,準備利用這里豐富的土地和資源優勢,把這塊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設成濰坊市的重化工業基地。
浙江東陽經濟開發區在不占用工業用地指標的前提下,向空閑廠房要土地;向空中發展要土地,通過在原有低層廠房上新建高層廠房,形成"一樓多企"的"樓宇開發區"格局。開發區還規定:輕工類企業廠房必須建四層以上。目前,這個區80%以上的廠房都在四層以上。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風向標,上海在土地的集約利用上再一次走在了前頭。
日前,上海市正式推出《上海產業用地指南》:政府在審批工業建設項目用地時,建筑容量率、投資強度、土地單位面積產出率三項指標,一般控制在不低于所在行業的推薦值;建筑密度不低于30%;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應根據項目的建設規模合理確定,但單個工業建設項目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用地之和,原則上不得超過工業項目用地總面積的5%。這不僅使得那些企圖借工業開發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的夢想成為幻影,而且意味著上海在土地治理上從事后"清理門戶"轉向事前的"標準遴選"。
"高能耗、高污染、大量占用土地幾乎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必經的發展路徑。中國也曾經為此付出代價,但政府的宏觀調控改變了這一傳統的發展路徑,加速了中國向土地集約型社會邁進的步伐。"中國科學院經濟專家李榮生教授說。
一位北京的建筑師這樣形容這次加速轉變的過程:以前,許多地方對土地的利用就像攤大餅,餅攤得越大越好看;現在開始學著建高塔了!攤大餅許多人都是高級廚師,但建高塔還是入門學徒。可喜的是,這樣的學徒正越來越多,建出的高塔風格也越來越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