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發表王濤的文章“改革中國的研究生教育”,現轉載如下:
實現研究生教育的科學發展,重點要解決好研究生教育結構、規模、質量和效益的關系;研究并遵循研究生教育發展的規律和學科建設發展的規律;深化研究生培養制度改革,實現研究生教育與科學研究融合發展,培養創新人才;進一步
完善研究生教育評估制度建設,確保研究生教育有序健康發展。
研究生教育的結構、規模、質量和效益的關系。結構的好壞決定了研究生教育功能發揮的好壞,在考慮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協調發展的同時,必須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進一步解決好研究生內部結構問題,主要包括學科結構、學術性學位與專業學位結構,碩士與博士結構和結構布局等,要在動態中實現結構不斷優化,為建立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奠定扎實的基礎。在確定結構的基礎上,要努力實現規模、質量和效益的統一,發展規模不能以質量的損失為代價,強調質量不能損失規模的增長。
學科結構組織創新。學科結構改革核心是建立適應科技與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新型組織結構,順應學科發展和學科建設的規律,淡化目前以二級學科為培養人才和發展科技的觀念,構建以解決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為出發點,功能明確,關聯學科協同、交叉、融合,形成生態良好的“學科群落”或科技創新平臺。以“學科群落”或科技創新平臺作為研究型大學科學研究和研究生培養的基本載體,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良好環境中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學科群落”或科技創新平臺成為研究生培養新的基本單位,這要求進一步改革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改革現有學位授予模式,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改革是近期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的突破口。學科組織結構的創新會引發培養制度的創新、管理結構的創新等一系列深層次的變革。
研究生教育管理創新。學科組織結構的創新以及由此引發的辦學結構調整,必然要求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管理創新是組織創新的必然要求,組織創新要通過管理創新來實現。管理創新的主要任務是在制定正確的戰略的前提下,建立適應組織結構創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在新的辦學結構下,首先要建立“學科群落”的管理機構,可以借鑒研究院的模式,整合研究生院和科技管理部門的職能,進一步明確學院教學主體職能和學生管理職能,劃定研究院與學院的職能。在此基礎上,制定學院與研究院的銜接制度,特別是人員聘任的遞進制度。在建立基本管理制度基礎上,完善人事管理、學術管理、學位管理政策,建立績效測評和激勵機制,確保高效運行。
深化培養制度改革。隨著對人才培養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不適應發展的培養制度要不斷革新,重點是研究制定注重創新能力提高的培養方案,解決好一般教育和個性教育的關系,實行彈性學制,推行研究生教育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同時改革培養機制,調整學校、導師、學生的關系,實行研究生“三助”制度,充分調動研究生創新的積極性和學習、科研的主動性。推進研究生培養制度要學習發達國家好的培養經驗,進一步推動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國際化不是照搬國外的東西,而是建立開放的研究生教育,引進國外好的教師、好的教材、好的教學技術,注重吸收,為我所用。
進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評估制度。建立、完善研究生教育質量約束機制是保障研究生教育有序、健康發展的關鍵。研究生教育評估制度主要包括大學內部約束制度和社會約束制度。內部約束宏觀上包括政府評估或教育系統評估,中觀上指大學評估,微觀上包括招生質量評估,教學質量評估、學位授予質量評估、學科評估等。宏觀評估主要是政策導向,微觀評估更重要。微觀評估要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研究生教育評估工作應成為研究生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能。社會評估制度要逐步完善,提高信譽度。當前急需培育有專業水準的中介機構,進而全方位地構建研究生教育發展與約束機制。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特約編輯:wgl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