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本報記者 汪曉東 參與者 沃爾夫岡·哈特曼 國際奧爾夫基金會主席(奧爾夫是國際上先進的音樂教學法) 曹理 首都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  
; 廖乃雄
旅加華裔音樂教育家 李妲娜 中國音樂家協會奧爾夫專業委員會會長 余丹紅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主任
10月11日至15日,2004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國際研討會在滬召開,這次會議的主題是“21世紀音樂教育發展趨勢”,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教育學家和音樂教育工作者參加了研討,大家暢談了音樂教育的現狀,提出了很多好的觀點和設想,同時帶來了國際上關于音樂教育的新理念。研討會召開前夕,記者與部分蒞會的專家學者就此話題進行了一番探究。 音樂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應該是素質教育 主持人:現在談音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流行歌曲。音樂教育似乎離我們的生活有些遠,那仿佛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音樂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恐怕很多人說不清楚。 余丹紅:我想,音樂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補品”,可有可無,它對人就像空氣一樣,必須得有。沒有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一個人的人生不完整。音樂,實是一個人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也是一個人的修養和品位。我們常常在說想象力、創造性,這些東西從哪里來呢?學習音樂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很多家長要送孩子去學鋼琴、學管弦樂,因為大家認識到了其重要性。 沃爾夫岡·哈特曼:的確,一個受過完整教育的人,音樂是重要的方面,它具有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地位。學音樂為了什么?就是使自己獲得快樂。在德國,民間銅管隊歷史悠久,數量也很多,很多不同職業的人,如理發師、律師、醫生等,下班以后就湊到一起,組成一個樂隊,大家樂在其中。 李妲娜:在很多國家,音樂是作為核心課程來教的。可以說,音樂應當陪伴一個人終生,一個人應當一輩子享有音樂。因此,音樂不是精英教育,而是素質教育,是國民教育。 廖乃雄:應當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音樂教育也就應當是面向國民的大音樂教育。 不要指望每個孩子都成為小莫扎特 主持人:這讓人自然聯想到時下的孩子學鋼琴熱,當然,學管樂的、弦樂的也越來越多,而不管孩子有沒有這方面天賦。這說明大家認識到學習音樂的重要性,一個人多一項技能,不是壞事。但同時,其功利目的也顯而易見。 曹理:樂者,樂也。學音樂,就要從中得到快樂。我的小孫女也在學鋼琴,她似乎并不是這方面的天才,但她覺得很快樂。但有些家長讓孩子學音樂,是出于升學和加分的考慮。以前,鋼琴達到多少級升學可以加分,現在政策改了,學管弦的又多了起來。這樣孩子能快樂嗎?簡直是不堪重負。 李妲娜:如果硬逼著一個不喜歡鋼琴的孩子學鋼琴,實際上培養的是音樂的仇人,而不是培養他們熱愛音樂。應當去掉那些功利的想法,讓音樂教育還其本來面目。人人生而有音樂的天賦,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把這一本能激發出來。學鋼琴或其他樂器,確實有意義,但是怎么學卻要因人而異,并不是越早越好,并不是大家都來學一種樂器。 廖乃雄:幾年前我回上海,一位在電視臺工作的老朋友就問到“全民送子學鋼琴”的問題,我當時用了一首外國歌曲作答,那首歌的名字是《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成為小莫扎特》。我們不是要培養天才,而僅僅是為了讓人們從音樂中得到快樂,讓人們成為音樂的知音。當然,我們也需要培養音樂家,培養專業人士,但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這些。 對音樂教師的培養是關鍵 沃爾夫岡·哈特曼:在德國,也有人為了考大學而學音樂,但為了這種單純目的的人為數很少,大部分人還是為了自我表達。家長也讓孩子學樂器,但不僅僅是鋼琴,范圍非常之廣。中國的許多孩子學鋼琴,也不一定就是眼光狹窄,恰恰相反,因為這畢竟也是一條讓孩子走向成功的道路。鋼琴確實是理解音樂的很好載體。對音樂學習而言,鋼琴是一種象征。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的視野會更加開闊。 學習音樂,一種目的是學一門技術將來找份好工作,另一種目的是獲得一個更好的人生。顯然,后者是更好的選擇。當然,學習音樂不可能立竿見影,它不是自動售貨機,投進硬幣,出來巧克力。它對于人格的培養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余丹紅:日本雅馬哈公司有一句很有名的廣告詞:學音樂的孩子不學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學習音樂不要有太大的壓力,也不一定非要取得什么建樹,快樂就行。在這樣的過程中,漸漸獲得一種完美的人生。 當然,要讓人們懂得學習音樂的本原,從而讓人們愛上音樂,關鍵取決于音樂教師。一個孩子將來是喜歡音樂,還是認為音樂與自己沒有關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第一位音樂老師。音樂教師怎樣對待他們所培養的學生,這是決定國民音樂素質之關鍵。因此,對音樂教師的培養是關鍵之關鍵,也是當務之急,這正是我們音樂院校所要承擔的責任。《華東新聞》
(2004年10月14日 第三版)
特約編輯:yx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