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崔云龍對話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三個小時,他卻給我們帶來異常復雜的感受。 ———放棄在日本攻讀的博士學位,崔云龍和他的同事一起在企業界摸爬滾打,最終在膠南市創建了青島東海藥業有限公司;
———僅僅8年時間,他和他率領的團隊就開發出
9個國家級新藥,其中有3個是國家一類新藥。憑的只是“幾十號人、七八條槍”就完成了一些大院大所、重點院校沒能完成的業績; ———不去做待遇優厚的學者,只想用產業報國,要把自己手中的新藥證書變成良藥,提高國人的身體素質……
幾年來,這位普通的“海歸”在中國醫藥界默默地創造著神奇,當你走進東海藥業,走近崔云龍,你就不難找到為他喝彩的理由。
一打開話匣子,崔云龍就為我們上起了科普課。“微生態學,這樣一個生命科學分支,在我國研究的歷史并不長,我們的近鄰日本已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日本人長壽與微生態知識的普及和微生態制品的應用是分不開的,微生態和人體健康休戚相關”。崔云龍說,“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里有1.5公斤細菌。這些細菌與人類共生了千百萬年,它們的家(位點)就在人體腸道粘膜的內壁上。在這些千奇百怪的微生物當中,有益菌可以為我們分解食物形成營養物質,而有害菌則會產生有毒物質,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從而造成免疫功能降低誘發腸癌。”
“人有三種年齡,即實際年齡、生理年齡、腸道年齡,腸道年齡決定人的生理年齡,生理年齡決定人的健康與壽命,腸道菌群狀況決定人的腸道年齡,腸道年齡是人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國際上曾有這樣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許多80歲以上健康老人的腸道年齡非常“年輕”,而許多年輕人的腸道年齡顯得非!吧n老”,他們的腸道菌群被破壞得很厲害,各種病痛纏繞在他們身邊揮之不去”。
我國腸道疾病的現狀不容樂觀,每年的發病率僅次于感冒,超過10億人次,由于抗生素濫用等因素導致大量人群尤其是年輕人的腸道菌群紊亂。我國常年有3000萬人承受著慢性、頑固性腸道疾病的困擾,面對這部分人群,中醫、西醫都顯得無能為力。
崔云龍研制的新藥就是活的細菌,這些有益的細菌將占據人體腸道內的位點,把有害菌排擠出去,從而使人體腸道健康化、年輕化。他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把這些“好”細菌養在藥片中,在常溫下存活兩年以上,僅這一項創新就足以使東海藥業在國內同行業中搶占了制高點。
可以說,崔云龍和他的同事們從事的是一項在國內前無古人的事業,其風險性不言而喻。幾年前國內也曾有涉足此行業的某大企業,就是因為產品質量不穩定,導致了幾十億的商業集團頃刻崩盤!
有人說“他們腦子里的知識都是人民幣”,比喻雖然有點牽強,但是卻形象地道出了崔云龍對自己知識和技術的自信。《國際免疫學雜志》上有東海藥業的好幾篇英文論文,崔云龍很有理由自豪。在我國,以企業為單位在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具有學科導向性論文的為數不多。崔云龍在國際上發表論文不是為了評職稱,而是把自己的高科技成果拿出來接受檢驗,為了將來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崔云龍有自己的一筆賬:在1.3億人口的日本,微生態產業有折合人民幣300億元的市場,而目前我國微生態產業鏈才只開發了不到10個億。正是如此廣闊的發展前景,勾畫著他們心中宏偉的創業藍圖。
其實,崔云龍的目光并不是多少個億,產業報國的信念支撐著他更大的“野心”,———“要承擔起巨大的市場,阻止外國軍團的入侵,必須有強大的創新平臺,更高端的產品,要搶占這個領域研究的制高點”,目前,東海藥業是青島市微生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崔云龍正在努力使它成為國家級的研發中心。
像一顆子彈,小,卻有速度,東海藥業目前雖然只有幾十個人十幾個部門,卻可以集中全部力量專注在一件事上,可以做到龐大的科研機構做不到的事,崔云龍這樣比喻自己的團隊。東海藥業具有效率極高的組織能力,它有效地盤活整合了資金、設備和人才資源。于是,就有了東海藥業賴以發展的利器———9個國家新藥證書,其中有3個是國家一類新藥證書。
就像當年崔云龍拒絕4000萬元出售他的新藥證書一樣,他的舉動總是讓有些人不理解,目前企業投產在即,作為企業法人,崔云龍心中充滿的焦慮卻不僅僅是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是我國微生態學研究的現狀讓他不敢懈怠。
“美國把微生態學列入27項優先發展的戰略計劃之內,正在全球范圍緊鑼密鼓地進行微生態菌種的收集研究,日本、法國也緊隨其后,而我國卻沒有國家級的微生態發展規劃,還好,東海藥業‘系列微生態藥品產業化基地示范工程’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的立項,國家發改委給予的不僅僅是800萬元的無償支持,更重要的是國家從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角度,對微生態產業、對這個項目基地及東海藥業科研團隊的認可”。
學成就是為了報國,大約作為一名“海歸”,崔云龍的這種體會可能更深吧!本報記者韓軍營通訊員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