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青島,人們很快就聯想到了海爾、海信、青啤、澳柯瑪等等一大批與青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知名品牌。品牌是青島的優
勢所在,青島因培育出眾多的知名品牌而享譽世界,海爾、青啤等一大批名牌企業也因“青島造”的標識而與這座城市共榮共進。
青島的品牌連接著青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凝聚著青島的謀略、艱辛和榮耀,承載著青島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偉大夢想。品牌永遠是青島不斷從優秀邁向卓越的中堅,是青島未來發展的希望。在市委、市政府堅持不懈地實施名牌戰略的政策指導下,青島走出了一條由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到品牌經濟再到品牌城市的發展之路。
“十一”黃金周期間,《跨越—————從品牌經濟到品牌城市》大型展覽回顧了這條發展之路,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和關注,很多參觀者在留言簿上寫下了自己對如何打造品牌城市,實現從品牌經濟到品牌城市跨越的真知灼見。在此基礎上,本報日前組織島城部分專家、學者就我市發展品牌經濟、全力打造品牌城市這一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嘉賓:
周詠梅(青島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
陳福寶(青島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傳播學教研室主任)
郝赤彪(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閆杰(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理論處)王春元(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理論處)
王君庭(青島市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青島市經濟運行局局長)
創新的機制超前的意識
是青島名牌集聚的源泉
周詠梅:1984年青島市政府在全國率先提出“品牌經濟”戰略。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品牌經濟”戰略成就凸顯,涌現出海爾、海信等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企業,使青島市成為全國擁有名牌企業最多的城市。在理論界,人們把這一現象稱為“青島現象”加以研究。我認為,青島市在培育名牌企業中經驗可以總結出以下幾條:
一是超前的意識與勇氣。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企業剛剛獨立步入市場,品牌意識相當淡薄甚至許多人還不知品牌為何物時,青島市政府能高瞻遠矚,敏銳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及時提出與實施“品牌經濟”戰略,得益于青島市決策者超前的意識與勇氣。二是堅持與創新。近二十年中,青島市堅持發展品牌經濟,并在不同時期及時調整策略,賦予品牌經濟新的內容。從1984年的爭創“青島金花”活動到1994年的“培育名牌、發展名牌、宣傳名牌、保護名牌”活動,再到1999年的全面貫徹實施ISO9000系列國際標準,使得“品牌經濟”戰略措施不斷深化,內容不斷豐富,領域不斷延伸,由名牌產品延伸到名牌服務,培育交通、通信、旅游、房地產、商業等服務業品牌。正是靠著這種堅持不懈、努力創新的精神,青島的名牌企業才可能在近些年中層出不窮。三是及時實施大企業戰略,使企業快速成長。對于涌現出來的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市政府及時運用資本運營手段,整合城市資源。通過政府的組織、參與、協調,節省了時間,使企業能夠短時間內完成磨合,更好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去。四是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寬松的環境,以及對企業家的充分信任等等。
從品牌經濟到品牌城市
已成青島特色發展模式
王春元:從名牌產品到名牌企業進而向品牌城市方向發展,青島正在走出一條從品牌經濟向城市品牌跨越的成功之路;仡檨砺,注重在實現企業與城市共贏中發展品牌經濟,形成品牌優勢,提升城市競爭力,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品牌城市的發展,這正在成為獨具青島特色的城市發展模式。
陳福寶: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城市興起了打造城市品牌運動,這是城市自我意識覺醒的產物,也是市領導觀念更新換代的結果,打造城市品牌和經營城市品牌都成了非常時尚的概念。
品牌城市跨越的兩條路線
王君庭:青島品牌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推進新一輪品牌戰略,應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立足青島資源優勢,沿循世界品牌發展的一般規律,在借鑒中創新,在縮小差距中實現新的跨越。今后一個時期,圍繞打造品牌城市,青島的品牌戰略發展,應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立的發展戰略,把品牌經濟發展作為推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發展品牌經濟中堅持“兩條線”發展:一條線是物質文明建設線,即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品牌經濟發展線;一條線是精神文明建設,即工業品牌———服務品牌———政務品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線。通過這兩條線的共同發展,實現從品牌經濟向品牌城市的跨越。
閆杰:實施名牌戰略、打造品牌城市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主要是強化輿論宣傳,對于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市政府積極予以表彰獎勵,并將其作為城市品牌納入城市宣傳之中,與城市形象提升相互促進,不斷提高知名度。
品牌城市創建的兩種模式
周詠梅:品牌城市的塑造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由城市品牌上升到品牌城市,即先培育城市的知名品牌,再通過這些城市品牌建設品牌城市;二是由品牌城市推動城市品牌,即先通過城市經營、規劃、管理,改善優化城市環境,再以良好的城市形象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塑造城市品牌。前者以青島為代表,后者以大連為代表。
就青島而言,應科學運營已有知名品牌,加速實現從城市品牌到品牌城市的飛躍。青島市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實施名牌戰略,到現在形成廣為人知“青島現象”,建立了以品牌企業集團為支柱的工業體系?梢哉f初步實現了塑造城市品牌的目標,下一步應實現從城市品牌到品牌城市的飛躍。這一步如何走,我認為其基本思路應是“產品品牌———產業品牌———第三產業發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環境的改善與優化”。當然,這些階段并非是嚴格的順序進行,如城市規劃管理可以與前面階段同時并行。
國際企業是打造品牌
城市可以借助的資源
閆杰:青島有眾多品牌企業,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把企業文化建設貫穿始終并推向全社會,結合“誠信、博大、和諧、卓越”為核心理念的城市精神,在各行各業爭創服務品牌,打造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會,在全社會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文化氛圍,企業文化和全社會文化建設互動,反過來促進品牌的創建。
陳福寶:青島眾多的國內名牌,青島啤酒、海爾、海信、澳柯瑪、雙星等在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這是打造品牌城市的重要基礎。但是我認為,青島要成為品牌城市,還要借助外國名牌,事實上,作為世界500強的國際名牌企業有很大一部分都入駐了青島,這也是青島打造品牌城市可以借助的優勢資源。青島市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環境引來了大批外國名牌企業,還要為之提供優質、誠信的服務,使外國企業愿意來,留得住。創造名牌離不開誠信,打造品牌城市也離不開誠信,欲打造品牌城市,首先做“誠信之都”,創造名牌離不開誠信,打造品牌城市也離不開誠信,青島在確立城市精神時把“誠信”放在首位,其意義也就在于此。這樣,我們就可以借助國際和國內名牌,打造“品牌之都”。
更新意識就是培育城
市品牌的實力和未來
陳福寶:中國著名策劃專家陳放先生曾經給出經營城市品牌的十大秘訣:第一,城市要有自己的定位。第二,要有自己準確的城市主題。第三,要有自己特有的城市特色。第四,一座城市應該有自己的一句口號。第五,一座城市應該有自己的一項有重大影響力的“活動”。第六,城市要注重自己的對外傳播。第七,城市應該有優越而靈活的機制。第八,城市應該有自己的主導產業。第九,城市在城市品牌打造中應該有更新意識。第十,城市應該有能代表自己獨特地位的“吸引物”。
結合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項,我覺得青島要做的事情還很多。青島雖然有嶗山、海水浴場等吸引游客,但是給人的感覺還是很小。在青島游玩,有一兩天似乎就足夠了,還沒有形成旅游、購物、美食、住宿、娛樂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性產業。相比之下,杭州人就很有這方面的意識。杭州人認為,杭州是中國和世界上最適合人類休閑、旅游的城市之一,休閑旅游將是杭州未來發展的主攻方向。他們正在全力打造杭州“新名片”———世界休閑之都。杭州人也動了真格的:靠以研究休閑經濟等為宗旨的中國休閑研究會在杭州成立;總投資20億元、占地數千畝的世界休閑博覽園也在杭州奠基;民間資本對投資杭州旅游休閑業的熱情也空前高漲,涌現出像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宋城、杭州樂園、未來世界等一大批休閑、娛樂主題公園。這些做法應該值得我們借鑒。
借奧運東風培育整合優質資源建立品牌城市發展的良性機制
陳福寶:要把青島打造成一個品牌城市乃至一個名牌城市,我們認為需要乘奧運東風,借名牌優勢并且要綜合培育,整合傳播。
乘奧運東風,打造“帆船之都”。2008年,對青島來說無疑是一次千載難逢的絕好機會,青島作為北京承辦奧運會的伙伴城市,一定要爭取讓“地球人都知道”青島。
打造一個品牌城市,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當然,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青島有其良好的物質基礎和文化積淀,又恰逢奧運這一大好機遇。我們相信,在人杰地靈的青島,誠信博大、追求卓越、屢創奇跡的青島人,一定會再造奇跡、再創輝煌,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努力,會將一個“名牌之都”———更具魅力的青島展現給世界。
王君庭:青島今后的品牌經濟發展戰略選擇,應在品牌營銷中明確城市發展戰略定位。以品牌資源的充分發掘,促進品牌運營,形成品牌積聚和衍生效應,走出一條以品牌為載體推進產業升級的特色化經濟發展道路,形成比較優勢,用市場化手段發展品牌經濟。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和政府引導,加速優質資源、優秀人才和優秀企業家向本地聚集,促進資源的有效整合,發揮品牌經濟的社會效應,全面營造品牌經濟發展的良性機制和環境氛圍。在工交經濟繼續實施名牌戰略的同時,將品牌經濟延伸到城市發展的各個領域,挖掘品牌內涵,凝聚品牌發展的社會合力,規范各行各業的行為,提高青島的城市知名度和綜合競爭力,提高整個城市的社會文明程度,全方位打造青島的城市品牌,塑造“品牌青島,青島品牌”。
生態城市是城市品牌
創建不可或缺的元素
郝赤彪:時代的發展,歷史的進步,人類對城市的要求,已經遠遠不能停留在視覺藝術的感觀層面了。城市的迅速膨脹、工業的飛速發展,能源、水源等自然資源的短缺,環境的污染,已經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敲響了警鐘。未來城市的品牌應該是“生態城市”的打造!吧鷳B城市”這一概念包含著兩種重要的哲學觀念———辯證的自然觀和系統的區域觀。“生態城市”就是人類與自然能夠共生的城市,“生態城市”必須同時既是一個生物體,又是一個能夠供養人和自然的環境。從地域范圍來看,“生態城市”又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與周圍市郊及有關區域緊密相連的開放系統。青島已經在建設“生態城市”的道路上有著良好的歷史及自然基礎,并在近幾年開始描繪“生態城市”的藍圖,同時已邁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穩健步伐。城市要種草、種樹,要保護環境,要保持城市水體、大氣和地表的清潔,這只是“生態城市”的一個方面,“生態城市”的內涵遠不止是清潔的環境和體面的外表,其更重要的意義應當在于其與社會的和諧,在于其對人性的尊重,在于其有維護社會正義的社會機制,在于其居民的安居樂業。
“生態城市”的價值取向是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基礎和條件,人與人的和諧才是“生態城市”的目的所在。本報記者陶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