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后,人類創造新知識新技術的速度越來越快,改造世界的能力越來越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但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對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工程教育應該如何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是工程教育必須面對和
解決的問題。
記者:回顧人類進步的歷史,我們不能不敬佩世界各國工程師的偉大業績,毫無疑問,工程科學技術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中起著發動機的作用。而在無數偉大成就的背后,工程教育起了關鍵性的支撐作用。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擁有百年以上歷史,您認為當前,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工程教育所擔負的特殊使命是什么?
吳啟迪: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確定了自己“以工業化帶動現代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中國的現代化,要求中國教育率先實現現代化;同樣,中國工業的現代化,要求中國的工程教育率先實現現代化。當前中國的高等工程教育包括:工學博士、工學碩士、工程碩士、工學學士的培養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截止2003年,我國共有普通本專科院校1552所,其中設有工科專業的院校達到1303所,占普通本專科院校總數的83.95%;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1108萬人,其中工科學生達到369.34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33.33%;工學專業共培養研究生36.31萬人,約占全國研究生培養人數的38.84%。已經初步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相適應的工程教育體系,并成為高等工程教育的大國。
記者:在新形勢下,中國工程教育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吳啟迪: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生產資料越來越多地在全球范圍內被重新整合,總體上第二產業正呈現出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發展態勢。金融、保險、信用服務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對就業者的吸引力倍增。相對而言,工程師的地位比以前有所下降。工程專業的學生人數在減少。這是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20年前,中國的工科專業學生的比例大約會有60%,而現在已降低到1筑3。
就中國而言,大部分企業走的是投資省、見效快的引進吸收的產業發展道路,自主研發的產品與技術還很少。我們知道,許多大的跨國公司為保持在經營領域的領先地位,對研發的投入已經達到銷售額的10%,而我們大部分的企業還遠做不到這一點。這導致了我們的許多企業缺乏核心創新能力,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強,缺乏自主知識產權。
除了與國家大力投入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相關專業人才(如土建、交通、水利等)以外,我國工業界對工程師層次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并不強,這導致了工程師地位的下降。今天,我們面臨著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形勢,提升企業核心創新能力是必由之路,因此,我們有必要積極呼吁,進一步重視工程教育,提高工程師的地位,以適應發展的需要。
記者: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為中國的現代化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工程科技人才,是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您認為中國高等工程教育在面臨良好發展機遇的同時,尚需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吳啟迪:總體來說,有這樣幾點:
首先是人才培養結構體系不夠完善。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性的。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工程教育有專科、本科和研究生三個層次,每一個層次都應有不同的工程科學、工程技術、工程管理的教學內容。但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我國工程教育曾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方面,使得有些專科、本科教育的層次、界限不夠清晰,專科教育往往成為本科教育的“濃縮”。同時,目前我國工程教育的學科專業劃分過細,知識面較窄,結構也不盡合理。另一方面,我國繼續工程教育的體系尚不完善,嚴重制約了工程技術人員的在崗繼續教育和素質、能力的提高。
其次是面向實際的工程訓練不足。工程教育的人才培養必須面向工程實際,加強工程訓練,這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高等工程教育的經驗。近年來,在工程教育中存在重“學”輕“術”的傾向,許多工程院校,直接為工業企業培養人才的人數偏少,甚至直接為工業企業服務的工程性論文和設計的數目也偏少。
第三是與企業聯系尚不夠緊密。工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多層次技術人才,為此,工程院校必須面向企業,企業必須依靠工程教育,只有兩方面的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的任務。目前我國工程教育的培養模式一方面不完全具備美國工業界對進入企業的畢業生進行必要的工程師崗位培訓系統,另一方面尚缺乏德國工科大學畢業生所具有的參與工程實踐和實習的足夠訓練。與企業聯系不密切,將使學校難于根據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發展社會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專業,從而出現與人才市場需求脫節的局面。
記者:您如何展望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
吳啟迪:作為高等教育中規模最大的工科教育,在整個創新教育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高等工程教育應圍繞推進教育創新進行各種有益探索,努力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多樣化、創造性,具有國際視野、適應時代要求的工程科技人才。為此,中國高等工程教育必須加快改革,調整工程教育的學科專業結構、層次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在這里,特別應當強調的是工程教育的國際評估和工程師資格認證問題。我國在建筑、土木工程領域已有多年實踐,已建立了注冊建筑師和注冊結構工程師制度。在此基礎上,我們將與世界上的評估認證機構合作,進一步推進工程教育的評估和工程師資格認證.以適應國際工程技術人才市場的需要。
教育部也將會把工程教育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必須也必定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我們有強烈的需求拉動,有良好的辦學基礎,更擁有優秀的生源,我們一定要、也一定能從高等工程教育的大國走向高等工程教育的強國。(豐捷)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