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讀五年級了,學校的事務也多了。一日他在家填寫一張表格,填著填著抱怨:“好煩啊!擔任什么職務?這怎么寫得下啊……”他扳著指頭向我數了起來,我才徹底知道我眼中頑劣調皮的兒子,原來還是班里的中隊委、小隊長、體育課代表、英語科代表(剛剛輪流上崗)等等。說真的,我不覺得他身為“小
隊長”就會更好地嚴格要求自己,也沒聽他說他這個“小隊長”平時發揮了什么作用。
兒子班上到底有多少個班干部,我并不知道。但我讀報得知,廣州東山區某小學一個班中43個學生,竟有九成半40個學生都有大大小小的“官銜”,什么語文班長、語文科代表、英語班長、體育班長……頗讓人眼界大開。
據該班班主任老師表示,以前個別由老師“欽點”的班干部比較任性,有點高高在上,而沒有做班干部的孩子則比較漠視集體榮譽。老師就試行“人人當官”的班級管理模式,增設多個“職位”,然后發動同學通過競爭上崗來任職,一方面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班級管理工作的鍛煉機會,另一方面也利于培養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
我其實挺佩服這位班主任的構想,而且報道中說改革也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可身為家長,又有自己兒子這么一個例證,我有點擔心這種效果的長久性和徹底性。如果說我們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難道就只有讓孩子“當官”才能做到嗎?而且,更現實的問題是,到了社會上甚至到了中學階段,“官”位就沒那么多了,那會不會讓當慣“官”的學生不適應呢?
在影視作品里,常有一些老干部含飴弄孫之際指著小家伙說:“在我們家,他才是領導呢!”在這個獨身子女時代,許多小學生確實在家里是“小皇帝”,早超過一般的“干部待遇”了。這樣的學生也許在學校真的容易漠視集體榮譽,可是把解決問題之道寄予他們都當“官”,是教育的妥協,而不是教育的主動。我以為讓家里的“小干部”在學校的教育中真正認識到身為平民的公民責任,勝于培養出什么“管理才能”。曾有報道說有些地方的小學班干部竟然學會了收同學的禮物辦事,這樣的“小學生官”,不要也罷。
對于這個“人人當官”的班級,我還有一個牽掛就是:有沒有人關心那3個沒有當“官”的少數派?別的同學都是“官”,這3個同學會不會受到歧視?這并不是一個小問題。雖然,有些學生官可能并不把自己的“官銜”當回事,就像我兒子一樣。我想我兒子的“小隊長”之類職務肯定來得太容易了。(魏晉)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