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民赴歐洲游開放已經過去一個多月,日前,各旅行社推出的不同價格的旅游線路,最低的報價,已經跌破一萬元大關,而高的,依然徘徊在三四萬元。從最初的喧囂一時到如今的穩定經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智地關注歐洲旅游。而作為旅游業重要一環的歐洲中文導游,便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接團數量:有時日接好幾個
中文導游數量稀少,大部分是華人或中國留學生
據業內人士透露,現在內地出國團隊一般的操作程序是:由自身派出的海外領隊負責帶團出外,但到達旅游目的地國家后,就交由當地地接社派出的導游負責全程旅游活動。
據了解,目前歐洲各國的中文導游數量十分稀少。早在年初,歐洲各國就頻頻亮起了掛牌中文導游緊缺的“紅燈”。據不完全統計,奧地利全國掛牌的中文導游僅6人,芬蘭也只有9人,對中國開放旅游目的地最早的德國也只有幾十名中文導游。
記者從德國愷撒旅游集團了解到,該集團每天都要接待數十個中國旅游團隊,該集團調集了旗下所有有資質的中文導游,可仍不夠用。供需的嚴重失衡,使得歐洲的中文導游一時間成了“稀缺資源”。
為進一步了解歐洲中文導游的情況,記者找到剛剛來中國探親的法國資深導游奧黛麗(化名),奧黛麗的中國愛人張松日前供職于中國一家大型的旅行社。奧黛麗告訴記者,目前歐洲的大部分中文導游是華人或中國留學生。
由于目前歐洲掛牌的中文導游十分緊缺,正規的導游接待業務基本上出于應接不暇的狀態,同時歐洲各國語言存在差異,中文導游有時一天要接待好幾個旅游團隊,收入相當不菲。
游客小費:每人每天5歐元
一天接待好幾個團隊的導游,日收上千歐元是常有的事
奧黛麗告訴記者,歐洲各國的中文導游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旅行社所付薪酬、游客小費、購物回扣,其中游客小費占很大比例。
據中旅出境部頓繼東介紹,歐洲已經對中國開放的旅游目的地,基本上都是實行的導游小費制,小費是導游正常收入的一部分,相當于是他們的服務費。大體標準按照每人每天四到五歐元的標準執行,不同的國家或具體的旅游景點會稍有不同。比如掛牌的盧浮宮中文講解員1小時身價為250歐元,其他景點有100到幾十歐元不等的價格。
記者算了算,按照一個45人的中國旅游團計算,一個中文導游每天僅小費收入就高達225歐元左右,按10天的團期計算,帶一個團就可以獲得2250歐元的小費收入,折合人民幣約22500元。如果天天接團,一個月會有6750歐元的小費收入,折合人民幣約67500元。
至于一天接待好幾個旅游團隊的導游的小費收入,奧黛麗說:“某一天收入上千歐元是常有的事情。最近由于團隊特別多,有的人一個月總收入能賺兩三萬歐元。”
額外收入:一天分300歐元
主要體現在就餐、住宿、購物和自費項目上,與地接旅行社、司機和隨團領隊共同分配
利用游客語言不通
據早年曾留學芬蘭、日前剛剛參加一個歐洲旅游團并以此作為研究課題的某旅游學院教授王倩介紹,目前某些歐洲的中文導游的“額外”收入也十分驚人,主要體現在就餐、住宿、購物和自費項目的回扣上,其中前兩項由地接旅行社操作,后兩項由導游自己操作。其方式主要是利用目前歐洲各地的旅游目的地的景點和購物場所很難見到中文標識,中國人一到當地就兩眼一抹黑,沒有導游基本上干不成什么事情。
就餐方面,主要表現在降低就餐標準。人均10歐元一頓的中餐,可以縮減至7歐元,有時甚至會降到5歐元。而到外面購買食物卻又昂貴得嚇人。
住宿方面,主要表現在將普通的賓館價說成是星級賓館價格。歐洲的賓館基本上都是私人開設的,而且條件相差不大。一般的賓館其裝飾同國內的三星四星級賓館差不多,對游客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同時不少賓館主人為了減少稅收,并不愿意申請增加星級,因此,三星、四星級的賓館在當地已經是很高檔的了。
購物方面,主要表現在不斷地變換人民幣和歐元的數字。一會兒報人民幣數字價格,一會兒報歐元數字價格,幾次下來,不少游客對匯率就開始麻痹,以至于刷卡后才明白過來。
自費項目方面,主要表現在抬高價格。據剛剛參加完歐洲游的北京游客趙女士回憶,在乘阿姆斯特丹游船時,導游對參加游船的游客每人收10歐元,后來她看到游船的標價僅為8歐元,據船主透露,如果是團隊,還會有更多優惠。一般每人每到一個景點,導游就可以得到三到五歐元的價格差。
地接旅行社拿六成
據奧黛麗介紹,這些收入最后由當地的地接旅行社、導游、司機和隨團領隊共同分割,其中地接旅行社拿大頭,大體占60%,余下的由導游、司機和領隊再行分割,基本上是平均分配。
記者從中青旅出境游經理楊武口中證實,某些全程陪同的領隊,確實會從這些回扣中分割一部分利潤,但具體的比例,楊經理稱他并不清楚。
記者從其他渠道得到的大體數據是,一個45人的歐洲10天線路,地陪(當地導游)大體上能分到2000至3000歐元的各種回扣,按照歐洲共事的分配原則,領隊的收入與之相差不大。
“黑導游”成歐洲游隱患
奧黛麗告訴記者,歐洲中文導游市場供需的嚴重失衡,導致的另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大量沒有導游資質的留學生和華人加入到了導游的行列,成為一支“黑導”大軍。
國外:華人旅行社急劇增加
盡管歐洲各國目前都在針對中文導游緊缺的局面作相應的工作,但短時間內很難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與之相應的還出現了歐洲各國由華人創辦的旅行社急劇地多了起來,原因是在歐洲各地,政府對旅行社并沒有實行級別上的限制。只要具備營業資格,無論規模大小,一律可以接待外國旅游團隊。
據中青旅出境市場部總經理孫常偉介紹,歐洲的旅行社規模都不是很大,芬蘭最大的家族旅行社總共才20多個人,四五個人的旅行社更比比皆是。
這些新成立的旅行社,因其規模和實力,很難聘到稀少的掛牌中文導游,于是,只好聘用當地華人或留學生充當導游,甚至出現了老板導游。即使出了什么事情,也很難找到責任方。這樣的結果是,從游客一下飛機開始,就進入了被宰的范疇。
國內:留學人士聞風而動
同時,在巨大的利潤空間的誘惑下,國內的有著在歐洲留學經驗的人士也聞風而動,他們采取的方式極其簡單,自己花錢隨國內的歐洲團隊走一次,然后就開始自己做領隊,帶領團隊出國,全程陪同。隨著歐洲游熱潮的興起,國內各旅行社也確實需要這樣的人。
但也出現了另外一種現象,就是這些曾在歐洲留學過的人士,跟團熟悉線路和各地情況后,自己掛靠一家具有涉外資質的旅行社(中國目前有528家旅行社可以組織涉外旅游團),按人頭交納一定的“管理費用”,然后自行組團帶隊,同歐洲的小型華人旅行社開展“國際合作”。記者從某旅游學院教授王倩口中證實了這一現象的出現,但目前這樣的情況并不嚴重。
提醒:游歐洲找大旅行社
奧黛麗告訴記者,一旦這樣的情況形成氣候,將極大地危害到目前歐洲游的良好開端。
她提醒中國的游客,要到歐洲游玩,還是應該找家大型的旅行社報名,因為大型的旅行社各方面的制度都有保證,同時因注重自己的品牌效應,真要出了事情,也能及時地得到解決。撰文晨報記者劉宏偉
責任編輯: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