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鮑威爾10月22日開始訪問日本、中國和韓國,就雙邊關系、地區安全與穩定及反恐怖主義戰爭、伊拉克、朝鮮和六方會談等問題交換意見。鮑威爾于10月19日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就他的亞洲三國之行接受《遠東經濟評論》記者采訪。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辦公室于1
0月21日公布了這次采訪的記錄稿。下面是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發布的采訪記錄摘要。
國務卿鮑威爾接受《遠東經濟評論》默里·希伯特和蘇珊·勞倫斯采訪。
時間:10月19日東部夏令時間上午10時
地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鮑威爾:亞洲三國行與美國大選無關
問:您將在選舉日前10天出訪,是否有什么因素促使您現在出訪,是事態有了新發展還是有了新的政策倡議?
鮑威爾:不是。我這次出訪與選舉無關。我已有一年沒有去中國訪問。這是我四年來第五次訪華。我認為我應該經常前往該地區訪問。我們有很多問題要與中國和日本商討。
在東京,我將會見日本新任外務大臣。他在幾個星期前就職。我已經與他見過面了。他來過這里。他希望來這里訪問。他在就職的那個星期就立即來訪。我也同樣希望向日本人民表示美日關系的深厚和牢固。我還將向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再次強調美中關系的重要性。
在日本和韓國,我還將有機會向這兩個國家表示感謝,感謝他們派遣軍隊前往伊拉克,感謝他們為阿富汗和伊拉克重建做出重大貢獻。
在韓國,還涉及與我們調整駐軍計劃有關的問題,當然還有六方會談問題。在這段時期內,中國高級官員與朝鮮高級官員舉行會談或已經舉行會談。11月快到了,這是一個適當的時機,我們可以審議六方舉行的這類會談的進展,考慮可能采取何種計劃在適當時候開始下一輪六方會談。
當然,我們與所有這三個國家還有一些經濟問題。我們會提出所有有關問題。我們正進行十分密切的合作,開展與防擴散安全倡議(ProliferationSecurityInitiative)有關的活動。因此我在亞洲地區的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的。這對我是一個良好的機會,可以前往那里與有關人員實際交談,而不是只相互通電話或者在這里接待他們。
今年9月,我曾在聯合國會見三國外長。我向他們一一保證,我會前去拜訪他們。現在我即將成行。我期待著這次出訪。我很高興能訪問這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變化令人贊嘆,特別是韓國和中國。
·鮑威爾:我尤其為我們與中國的關系感到自豪
25年至30年以來,我在不同情況下都涉及亞洲事務,我目睹韓國發展成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取得了成績──不僅是取得成績而已──已成為一個真正的經濟強國,與朝鮮形成明顯的對比。我還目睹了我32年前第一次訪華以來中國發生的變化。
我第一次訪華的時候,尼克松剛剛訪問過中國。當時我是一名年輕的陸軍中校,一名白宮學者。看到中國32年來發生的變化,真令人感慨萬千。我當年訪問中國時,文化大革命剛結束不久,剛結束了幾年。不過,文化大革命的余波仍未消逝。我們可以與那些曾受到沖擊,行動失去自由或被送到農村去的人員交談,也可談論他們在那個年代經歷的其他情況。我看到中國人民如何適應世界在20世紀末和進入21世紀時的現實,看到他們如何為改善與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繼續努力。我尤其為我們與中國的關系感到自豪,因為我們的關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對方立場的基礎上。這種關系十分復雜,無法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我曾多次這樣表示過。
我們在如此眾多的領域意見一致。我們在如此眾多的領域進行合作。當我們有分歧時,我們認真討論這些分歧。當我們認為他們采取不符合我們最佳利益的行動時,我們會做出反應,不論是制裁中國公司,還是在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的問題上堅持自己的立場。我們認為應繼續實行禁運。
·鮑威爾:“一個中國”的政策始終符合我們各方面的利益
問:我想知道,長期而言,美國的政策如何應對海峽兩岸問題的挑戰。我還想聯系到目前這次對中國的訪問。在臺灣問題上,除一個中國”的政策之外,您這次訪問是否會向中方帶去其他保證?
鮑威爾:沒有。長期以來,我們的“一個中國”的政策始終符合我們各方面的利益。這項政策保證了該地區的穩定,因為誰都理解這項政策的含義。
我們的一個中國”的政策建立在三項公報”的基礎之上,你們對此早已熟知,這一點始終未變。
·鮑威爾:我們不支持“臺獨”主張,不支持“臺獨”勢力
關于這項政策我惟一想補充的一點是,總統在去年12月針對有關獨立的某些事態做出了表示。當時,我們非常、非常明確地表明,我們不支持獨立。對支持”這個詞,我可以高聲說,也可以低聲說,不過我想你們一定了解我的意思。我們不支持獨立。獨立不符合該地區的利益,任何實際朝獨立方向跨出的任何一步都有可能在該地區引發一場重大的危機,這對誰都沒有好處。
你們都知道,很多臺灣人士在中國經商,人數相當多。大家都很清楚,海峽兩岸之間的經濟活動非常活躍。臺灣存在著希望走向獨立的勢力。我們不支持這種主張;我們不支持這些勢力。我們認為,我們的一個中國”的政策符合我們的利益,這項政策沒有變。
我們非常認真地了解陳水扁的講話。當我們覺得有人可能對我們的政策產生某種誤解時,我們會再向他們說明,以便解除對我們政策的誤解。這就是我要強調的問題。(信蓮)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