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8時40分,隨著一架直升機的轟鳴而至,中央電視臺舉行的敦煌莫高窟大型直播節目正式開始,專家們將一系列關于敦煌壁畫、歷史沿革及現狀與保護等問題詳細地介紹給了全國觀眾。
對敦煌直播節目,許多外國游客都表示很興奮。不過,敦煌研究院的蘇博士向記者透露了另一個值得興奮的消息:經過專家們采
用物理手段調查,認為敦煌莫高窟有可能發現第二藏經洞。
調查發現暗洞痕跡
1900年,王圓箓道士無意中發現16號洞窟北壁裂開了一道縫隙,后發現墻壁是空的。挖開封泥就發現了藏經洞,發現了多達五萬冊經卷。
“敦煌莫高窟有可能還存在第二處藏經洞。”敦煌研究院蘇博士告訴記者,能否發現第二處藏經洞始終是全社會感興趣的話題,但是自第一處藏經洞發現后,很多研究者都進行過調查,但均無結果。不過,幾年前,敦煌研究院和美國某機構聯合對敦煌莫高窟進行了一次調查,通過采用物理手段進行檢查,發現有的洞窟內存在暗洞的痕跡,這尚不能完全驗明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因為國家規定嚴禁對莫高窟進行類似打開之類的尋找活動,所以尚不能證實調查中發現的暗洞痕跡內是否也會出現大量經卷。
敦煌文化回到中國
“敦煌在中國,但是敦煌文化在國外。”這是世界上曾經流傳的一個說法。不過,記者昨天從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口中了解到,這一說法已經成為了歷史。
由于外國探險家的掠奪,許多和敦煌有關的壁畫、佛像及石經等珍寶流失海外,這為國外的敦煌研究者提供了具有極高價值的材料,由于一些國家對中國敦煌文化的研究早于國內,于是就出現了有關上述說法。
敦煌研究院楊秀清主任告訴記者,那只是10年前的說法,現在以敦煌研究院為主的一大批專家對敦煌進行的文化研究程度并不比國外的學術研究差,對敦煌來說,目前準確的說法是“敦煌在中國,敦煌的文化也回到了中國。”
保護洞窟將限制客流
除了空鼓、起甲、酥堿、脫落等原因外,大量的游客也給敦煌莫高窟的安全帶來了威脅。
實驗說明,洞窟內外空氣交換條件差,大量游客使洞窟處于長時間不能恢復的“疲勞”狀態,而且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大,必然引起空氣中酸性成分的增加,它們和壁畫顏料中的某些礦物質產生化學反應,給壁畫帶來病害。
針對旅游對敦煌帶來的不利影響,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表示,將進一步做好敦煌石窟保護與利用的規劃和論證,科學控制進入石窟的人數,因為像敦煌壁畫這類易于損壞的稀世珍寶,不能作為一般性旅游開放點,必須嚴格控制參觀人數。
同時,敦煌保護部門將通過增加景點、分流人員的方式來保護敦煌石窟,目前敦煌研究院將莫高窟下寺辟為“藏經洞文物陳列館”,今后還將開發莫高窟北區洞窟參觀景點,落架修復莫高窟上寺和中寺,開辟為專題博物館,此外還將根據科學監測的數據,進行淡旺季均衡分流。
敦煌研究院還將采用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及先進的計算機存儲與圖像處理技術,制作一批虛擬洞窟,使游客在計算機屏幕上觀看敦煌石窟,從而減少直接進入洞窟參觀的壓力。
晨報敦煌特派記者楊玉峰 文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