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西班牙埃切的鞋業工人還在進行游行。如果不是一個月前的那場大火,絕大多數中國人根本不會知道這個西班牙小城。那場大火燒出了一群中國鞋商尋夢歐洲的傷情故事。在那個傳說中以斗牛、足球著名的旅游天堂和充滿浪漫色彩國度,這樣的故事還有多少呢?
大火后的埃切
在大火中損失慘重
的溫州商人陳九松的案子現在已進入司法程序。但直到西班牙時間10月14日,埃切鞋業工人的游行還在繼續,工人們的訴求也越來越明確。
這次游行由西班牙兩大工會組織CC.OO.、UGT以及當地左翼政黨組織,瓦倫西亞自治區政府在埃切的地方官員也加入了游行隊伍。游行的性質因此從幾周前的自發游行變成官方游行。據西班牙媒體報道,有5000人參加了這次游行,人數是幾周前火燒中國商人貨倉時的10倍。值得注意的是,游行傳單中出現了“那些中國人、移民們沒有罪過,所有那些移民和我們一樣,都是犧牲品”的說法。
西班牙華文報紙《歐華報》副主編張忠明告訴記者,目前西班牙對在埃切的中國人安全相當重視,前期趕到埃切的防暴警察至今住在當地賓館,沒有離開,繼續保持對事態的關注。當地警察向華商發放了一個不公開的緊急報警電話號碼。暴力陰影雖尚未散去,但秩序已基本恢復正常,大多數中國鞋商也開始了正常營業。
與此同時,西班牙成立了一個由中央政府到埃切地方政府人員組成的專門針對中國鞋業進口問題的協會。到目前為止,這個協會提出了兩個工作計劃。其一是加強海關和稅務監管,營造中國鞋業和本地鞋業的公平競爭氛圍,此外還提倡中國鞋商和本地鞋業在合作辦廠和制造工藝以及設計方面的合作。
在最初的情緒激動之后,西班牙鞋業從業人員和媒體也承認,西班牙鞋業的衰落并非自眼前始,而且預計還會持續兩年左右時間。其中的原因并非只有中國商人的競爭這一最直觀因素,另有一些不利的貿易因素,比如歐元對美元匯率上升導致出口不利,以及產業向成本低廉地區的逐利性轉移,也很重要。
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學東方學研究中心協調員布林·伍迪在報紙上撰文稱,當年歐洲制鞋中心向西班牙轉移的時候,勞動力價格低廉的西班牙制鞋業曾經使大量德國、法國和英國鞋廠倒閉,現在鞋業資本向成本更加低廉的亞洲地區轉移,這是不可遏止的過程。當地政府應該注意避免一個城市中大多數人從事同一產業,從而規避資本全球化時代的風險。
而埃切大火后,一些有遠見的中國鞋商也開始反思在西班牙的經營之道。埃切事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中國商人的營銷模式和西班牙本土模式的沖突。在西班牙市場上銷售的中國鞋類,主要著眼于低端市場,大量鞋子進入西班牙后,貨主的庫存壓力很大,常常不惜低價清倉出貨,華商之間殺價之風盛行。一旦貨不適銷,情景尤甚。
與此相反,西班牙的鞋子檔次較高,市場細化,品種多,基本沒有倉儲。溫州鞋類生產企業也反映,西班牙的訂單難接,原因即在于樣品多而單品種數量不大。更常常為本地鞋商所詬病的是,在一些鞋類的展會上,某些中國商人并不訂貨,卻意在拿到別人的樣式回國仿造。這在強調知識產權的西方是十分嚴重的事情。
張忠明說,一旦西班牙政府出臺類似控制進口和加強進口管理的措施,西班牙的溫州鞋產銷模式必定受到很大沖擊。中國鞋商的經營模式轉型將勢在必然。
小店安危
西班牙一位華裔記者說,當被問到如何面對大火后的形勢,很多人中國商人說,讓他們的政府去教育他們的人民。記者聞之愕然,感到在西班牙生活經商的中國人缺乏融入當地社群和文化的意愿。
張忠明介紹,融入當地文化和社群程度低,是整個西班牙華人的普遍狀況。要扭轉一種生活習慣和傳統的文化心理,是十分艱難的事情。
這種文化和生活習慣的不適,更多表現在細節上。“工作起來像個中國人”——這句流行在馬德里的新諺語里,流露出西班牙人對中國人的復雜心情。在日子過得十分悠閑的西班牙人看來,大多數中國人都類似工作狂,因為他們喜歡加班,周末也不出去玩。中國家族喜歡住在一起,常常三室一廳的房子里住上一個小工廠的老板一家,還要住進工人。人一多,衛生狀況差,噪音大,難免影響鄰居。在他們看來,這些拼命工作賺錢的中國人的娛樂方式也非常有限——常見的像打牌、唱卡拉OK等,又很難為他們所接受。
當然,雖然住處擁擠,狀況不佳,日常享受亦不多,但西班牙的中國人更樂于買名貴汽車。張忠明說,在當地中國人看來,什么樣的車子簡直代表了你有多大面子。這種心理如不是中國人,很難揣摩。所以在當地經濟衰退的時候,這些呼嘯來去的名車,甚至引起了當地的一些非議和質疑。
這些年來,在西班牙的中國人做生意居多,以前是開飯店做餐飲,現在有很多人涉足鞋類這樣的進口貿易,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選擇了在當地開小商店。近年來西班牙經濟不景氣,而經濟越不景氣這些小店的生意越好,因為小店通常經營的日用品或者休閑食品,往往牌子不大而價格低廉。
這樣的小店粗略統計全西班牙有3000多家,僅馬德里一地就有1000多家。西班牙法律規定商店只能營業到晚上10點鐘,本地人的店面常常8點半鐘就關門打烊,開到深夜12點甚至更晚的,只有中國人的商店。有時候,這些中國人的商店還選在半夜進貨,噪音擾人不說,很多包裝垃圾就被丟棄在街道邊。這看似一個小問題,其實是一個大問題。至少,很多當地人認為中國人隨意延長工作時間,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這些司空見慣的現象加劇了中國商人和西班牙人的隔膜,而陷入孤立會導致一個人乃至一群人在一個異域社會中遭遇風險的幾率成倍增加。
小店生意雖好,卻是安全事件的多發地。一些盜竊、詐騙和搶劫案子,常常發生在中國人的小店里。這些小店分布散、關門遲,增加了受襲擊的風險。在馬德里,此類案件每星期都能聽到,而店主被刺殺的消息也不時有所耳聞。因為中國商店的營業時間出了名的長,一些不法分子就專盯夜深打烊的時候下手。而中國人不到萬不得已,決不主動去和當地警方或移民局聯絡,有一些小偷小摸,寧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種心理被不法之徒所乘,也增加了風險。
張忠明說,即使發生了不久前的焚鞋事件,但整個西班牙對中國人的經商活動還是比較寬容的。華商應該努力學習西班牙的法律法規,適應當地的生活方式,盡快融入本地文化和社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規避風險的最好方式。-撰稿/汪
偉(記者)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