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墻發生坍塌,上千塊青磚落地

古城墻上的裂縫顯而易見
10月17日下午2點30分左右,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平遙古城南城門一段城墻轟然倒塌。事后,文物工作者確認,坍塌墻面長17.3米、厚3米(總厚度5米)、高10米,上千塊青磚落地。
此次坍塌事件被當地官方歸因為“自然坍塌”。此前,對于古城墻的維修,最近的一次是在1991年,距今已有13年時間。當地文物局對此的解釋是,維修資金缺乏。
10月22日下午,本報記者在平遙古城墻上目擊到多處顯見的長裂縫。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管理處處長董養忠提醒說,再次坍塌的隱患仍然存在。
年久失修城墻坍塌
10月17日下午2點30分左右,山西平遙古城南門甕城外側東部發出轟然巨響,隨后,騰起了一陣塵煙———南門一段城墻突然坍塌。
經文物工作者測量,坍塌墻面長17.3米、厚3米(總厚度5米)、高10米,上千塊青磚落地。幸運的是,平遙古城南門歷來游人稀少,再加上坍塌時間處于午飯時段,并沒有游人受傷。
事后,平遙文物局對此次事件作出的結論為:自然坍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表示,城墻自然坍塌不會使平遙古城被世界遺產除名,但坍塌部分應該修繕。
平遙文物局副局長李樹盛說,墻體倒塌主要有四大原因:其一,倒塌處墻體比周邊墻體斜度小,不結實;其二,倒塌處外墻墻體酥堿重;其三,倒塌墻體內的夯土太松,出現滑坡現象對外墻磚產生側壓;另外,倒塌處墻體砌墻技術不標準也會導致幾百年后發生坍塌。
根據當地文物部門總結出的這些墻體坍塌原因,眾多媒體將坍塌的古城墻戲稱為“古代豆腐渣工程”。
平遙市民中流傳著另一種有關古城墻坍塌原因的說法:古城南門外正在進行的“下沉式廣場”施工,挖掘機震動誘發了古城墻坍塌。記者在現場看到,南門外已經呈現出廣場雛形,在坍塌處百米之外還可以看到機器挖掘過的痕跡,但并不見有挖掘機在現場。
平遙文物局副局長李樹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否認了上述傳言,他說:“施工基本是人工操作,而且百米外開挖不可能造成坍塌!
事發第二天,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管理處董養忠處長趕到了現場,他認同“年久失修的情況下發生的自然坍塌”的說法。
不過,10月22日,董養忠處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有完備的日常檢測,古城墻的大面積坍塌是可以預知并及時防止的。他說,發現古城墻出現明顯的裂縫時,便應該及時進行維修。他還提醒說,應該提防再次發生坍塌事件。
據董養忠介紹,平遙古城墻的最近一次維修是在1991年,各級部門共投入300萬元。
10月22日下午,本報記者在平遙古城南門兩側的墻面上,目擊到至少5處顯而易見的長裂縫,有的棱縫手掌能輕易伸進去,“再次發生坍塌”并非危言聳聽。
文物局感嘆資金缺乏
對于上述隱患,李樹盛說,文物局已經知道這些情況,但苦于并無資金進行維修。他說:“縣財政撥給我們的錢僅僅能維持日常的辦公!”
李樹盛說,針對古城南門一段多處出現裂縫存在許多隱患的情況,文物局已經向國家文物局遞交了維修報告,方案已經通過,但800萬元的維修資金目前還沒有到位。
董養忠說,平遙財政、文物、城建等部門負責人都曾向他表達同樣的期望:為更好保護平遙古城文化,國家、省文物部門應劃撥更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因為“太缺錢了”!
面對這種“呼聲”,董養忠有些迷惑,他說:“不是有4000萬元的門票收入嗎?”
平遙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鄧曉輝證實:2003年該縣接待游客176人,門票收入達到2289萬元,而今年該縣的門票收入已經超過4000萬元。
但李樹盛稱,事實上,平遙文物局根本無法直接抽取門票收入的一部門用于城墻維修。他說,掌控巨額門票收入的是平遙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據了解,2002年5月,山西省第一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平遙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冊資金3200萬元,其中政府控股82%。該公司取得了平遙古城內所有景點的經營權。在這樣的情況下,平遙文物局被迫放棄了6個景點的經營權,但仍然承擔著所有文物的保護之責。
同年,平遙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景點一票制,按照更早政策“誰投資、誰受益”,城隍廟等私營景點被納入一票制管理內。
平遙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門票收入從1997年的125萬元增加至今年的4000萬元以上。至于門票收入的去向,平遙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小虎作了簡單介紹。他說,根據與平遙縣政府的合同,門票收入第一年向縣財政上繳300萬元,第二年上繳450萬元,直到第十一年上繳2000萬元,除去員工工資、股東收益外,剩余部分進行旅游開發運作。
門票收入分配遭質疑
“實際上,平遙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運作違反了文物法,我不贊同這種運作模式!”董養忠表示。他認為,按照文物法規定,所有的文物景點門票收入應用于文物保護和修繕用途,但目前狀況顯然不是這樣的,他曾幾次向平遙縣政府提出異議。
平遙縣委宣傳部提供的一份資料中稱,當地政府成立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意愿是,實現旅游由政府事業性管理向企業化運作的轉變,為古城保護開發及新城開發構筑融資平臺。據了解,這家公司一成立就首批推出35個招商融資項目,總概算投資8.36億元。但至今,平遙縣政府成立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網站上依然還保留著30個招商項目,大部分項目的融資未實現。
在平遙縣政府成立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后,還擬定了今年完成上市的準備工作。但今年8月17日,平遙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小虎接受《證券市場周刊》記者采訪時稱,原定計劃已不可能實現,其中很大因素是公司和文物局等單位的關系并沒有協調好。
據張小虎說,盡管他們已經得到古城的惟一經營權,但對于古城的經營,地方文物局作為上級主管單位仍可以左右。比如來古城拍片的大量影視攝制組,和縣文物局協調即可,平遙股份得不到利益,甚至縣文物局使用的辦公點都設在公司擁有獨立產權的大樓內,但并不向平遙股份支付房租,這是上市后不允許出現的事情。
除了上市受阻,平遙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還試圖從國家開發銀行獲得一筆貸款,但目前仍然還未兌現。
“目前公司發展的最大問題,依然是旅游開發和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沒有得到很好協調。”張小虎說。
文物部門希望政策傾斜
10月23日,本報記者從平遙財政局了解到,平遙財政收入上繳后,剩余財力基本上只夠維持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工資支出,是山西省有名的“吃飯財政”。一位不愿具名的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在巨大的資金缺口下,保護和開發的整體運作難于一時實現,犧牲用于文物保護和修繕的門票收入就不足為奇了。
“既然上面給不了錢,還不如給政策,那是比較現實的事情!崩顦涫⒄f。他說,完全讓上級來解決資金問題,畢竟是不現實的。
李樹盛稱,為了保護古城,平遙曾經遷出許多污染性工廠,相應地,國家、省里就可以用政策鼓勵無污染產業到平遙來。比如,可以發展“展會經濟”,可以在平遙舉行一些體育、文化運動,以“平遙”冠名,相互提高品牌價值,獲取經濟價值。
“政策傾斜是目前最現實的選擇!”李樹盛說。在他看來,這樣便可能騰出一部分門票收入,滿足古城文物基本的維修費用。(廖洪武)
編輯: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