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正在我省如火如荼地進行,而新課改的脈絡也正延伸到教學的各個層次。分層次教學、走班制等形式多樣的課改探索早就在一些積極改革的學校開展了。這些新舉措給學生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差異
山東省實驗中學對藝術課教學進行了以“分層+自選+小班化”為特征的大膽改革,這種變“大鍋飯”為藝術“自助餐”的改革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1年省實驗中學就成立藝術教育中心,專門負責藝術課教學的改革和藝術特長生的培養。現在,藝術課的教學已經在原來的美術欣賞課和音樂欣賞課基礎上,音樂類增設形體訓練、交誼舞入門、手風琴基礎、音樂基本素養、聲樂輔導、播音主持基礎等選修內容,美術類增設實用美術、陶藝、黑白攝影基礎、書法等選修內容。藝術課的改革打破了藝術課原有的內容單一、學生被動接受的舊局面,變為同一課時、不同教師、不同內容、學生自選的新模式。改革后的藝術課每班學生最多30人(形體訓練),多數班額為10—20人(手風琴、實用美術),教師在教學時能真正做因材施教,個別指導,學生也因為選擇了自己愛好的藝術課型而興趣倍增,整個藝術課教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藝術課教學的改革為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也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考慮到生源的地域不一,基礎不一,濟南南洋學校的小學部在英語教學中實施了分層教學,在不打亂行政班級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因材施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今年秋季開學后,初三年級即將面臨中考,由于民辦學校生源的特殊性,原有班級兩極分化較嚴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兩頭兼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也是“吃不飽”和“難消化”一起并存。鑒于此種情況,也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最佳發展”的原則,在尊重學生、關懷學生的基礎上,學校將初三年級原有班級作了整合,把學生分為A、B兩層,將現有的師資也作了調整。據該校呂校長介紹,這種分層次教學跟一般意義上的快慢班有著根本的區別,B層班級的學生人數相對較少,這樣便于對每個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師資的分配也相對傾斜,我們調配了南洋最優秀的教師來進行管理班級教學。爭取讓每個學生“吃得飽”、“吃得好”。必須承認每個孩子都是有差異的,在這次分班之前我們與每個家長進行了電話溝通,絕大多數家長都是贊成的.
走班制走出“個性”
你上陶藝,我學盆栽,你上珠算,我學幾何,同樣年級的學生,同樣背著書包上學,但書包里的課本卻可能完全不同,每個人都有一張屬于自己的課表。這種被稱為“走班制”的教學方式在許多歐美國家中小學已成慣例,但在我國尚處于探索階段。濟南南洋學校高二年級也正在進行走班制教學改革。據介紹,學校在認真抓好公共科目的同時,在高二年級設定了四十多門選修課,包括文、理、藝術、體育等各種課程。公共科目在原有的行政班級授課,選修科目則整合授課,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喜愛課目,分別去不同的教室上課。這樣從本質上來講也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課改的一項舉措。既保證了公共科目的正常教學,又能夠在學修課上讓學生得以更大空間的發展。
由于客觀因素,職業學校學生個體差異更大,學生學習需求也更多樣化,根據這一實際,青島經濟職業學校對2001級學生數學、英語兩學科實施“走班制”分層次教學,即年級內數學、英語兩學科按教學要求不同,分別從高到低,設置A、B、C三種不同層次的教學班,上課時打破學生原所在班級界限,走班上課。鑒于師資原因,學校將學生分成兩個單元,每天上午前兩節課統一安排為英語或數學課,兩個單元數學、英語兩科交互進行,每單元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班學生數一般控制在50人左右,B層次班40人左右,C層次班30人以下。因C層次學生整體素質不高,實行小班化教學,便于教師組織管理教學和輔導。學校以期初學生學習成績為主要依據,以學生非智力情況、可發展性等背景材料為參考因素,綜合考慮任課教師、班主任、學生本人意見后確定學生分層名單,各層次實行動態管理,每學期調整一次,根據學生的發展變化,可升一層次或降一層次,保證學生在一個適合自己的層面上學習。
讓學生跳起來能夠到果子
評價一直是教學改革的難點,為此青島經濟職業學校建立了一套分層考核評價制度。學校首先改革了考試方法,構建多種形式結合、重在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實行開卷和閉卷相結合,口試、筆試、面試相結合,知識測試和能力測試相結合,卷面考試與作業檢查相結合,顯性考試與隱性考試相結合等形成性綜合評價方法。考核成績一般由平時成績、口試成績、筆試成績、學科特長附加分等部分組成。其次,學校改革了考試內容,扭轉考什么、教什么、學什么和學生為應付考試背筆記、背課本傾向,而是根據學科特點和A、B、C層次不同的教學要求,分層命題測試。同時,學校還改革評價標準,將分層次評價融入學分制試點中,各層次期末總評成績合格,但所得學分不同。為激勵學生奮發向上,配合分層次教學,學校除設綜合獎學金外,還設單項進步獎,包括學習獎、禮儀獎、實習獎、實踐活動獎等,獎學金受獎面達在校生數的20%。
在濟南南洋學校進行班級整合后的初三年級,A層和B層學生在目標和任務設定上都不一樣。像在每次考試中,試卷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必做題和選做題的分值就會有變化,讓每個學生都能跳起來就能夠得著果子,都能體會到自己的進步。授課老師分別帶A層班和B層班兩個班,如果B層班的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逐步提高,老師就可以建議學生滑動到A層班上課,如果A層班學生哪一部分章節學習吃力了,老師也會建議學生滑動到B層班去上課。這樣不僅老師可以縱觀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在滑動后也不會因為換老師而產生不適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接受知識的程度而選擇老師,選擇競爭環境。學校對老師的考核,也從原來的考查“升學率”、“高分率”改為“提高率”和“達標率”。
特約編輯:yx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