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結束的“山東與世界500強企業合作戰略(濟南)峰會”上,青島市副市長于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一番話令人深思:世界上任何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一大批中小企業的支撐。失去所有的零部件來源,“航空母艦”便成為空殼。這番話點出了青島配套能力弱的“致命傷”。
&n
bsp; 博士生導師、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隋映輝研究員不久前針對青島市的制造業產業配套問題進行的一項專題研究表明,作為山東經濟龍頭的青島市的產業聚集度、產品配套率明顯偏低,其中最有優勢的家電產業本地配套率僅為25%左右,計算機、手機等產品的配套率不到10%。以海信電視為例,其元器件供應商本地只有5家,僅占整個供應商的3.5%,而且基本上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元器件。鑒于產業配套能力弱,海信集團將CDMA手機遷往廣東,這是因為海信在青島及周邊地區生產手機比在廣東每部成本高出20元。
在前不久結束的“青島日本周”活動上,一些日本企業家和學者也對青島配套能力弱抱有同感。日本東洋電裝株式會社顧問三浦登己先生認為,產業鏈不完整是日本企業家普遍擔心的問題,這也是阻礙日本企業投資青島的關鍵。在上海、江蘇、浙江一帶投資建廠,企業產品需要的零部件在當地可以順利解決。而在青島辦企業,不但要考慮如何選廠址、培訓技術工人,還要考慮產品配套問題。日本大學商學部小阪隆秀教授認為,在日本國內,許多發展成熟的企業在選擇投資地時往往更看重該地區產業集聚性的高低,相比之下,區位優勢在通信高度發達的今天不再是第一要義。
如何使青島配套能力弱的“軟肋”盡快硬起來?“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課題組組長、留日博士陳偉為此支招:青島的民營企業應該首先當好配角,借勢壯大。一方面可以借助海爾、海信的品牌優勢,努力成為這些大企業所需的零部件生產基地;另一方面進軍外資企業需要的配套產業,甚至成為“世界500強”不可或缺的外加工協作企業。陳偉認為,環黃渤海經濟圈已經成為半導體、汽車和鋼鐵的世界生產基地,其中半導體和鋼鐵產量已經分別接近于世界總產量的1/3和1/4,轎車產量也接近于世界總產量的1/10,隨著汽車、電器機械、半導體和一般機械產業的集聚和市場的擴大,今后日韓對環黃渤海經濟圈的投資會不斷擴大,這些產業的配套領域大有作為。記者
劉世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