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市三區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形成各自特色合作醫療凸現“地方色彩” 本報訊 為降低農民的醫療風險,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從2003年起,我市各區市先后開始探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到今年9月1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在五市三區全面鋪開,400多萬農民從中受
益。 記者在市衛生局和各區市衛生部門采訪時了解到,按照積極穩妥、群眾自愿和結合實際的原則,各區市實施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具體辦法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并正在探索中不斷完善。
嶗山:預防保健納入合作醫療報銷
嶗山區是我市最早開始新型合作醫療探索的區市。從2003年1月1日起,已率先實施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2004年,他們在前一年實踐的基礎上,對新型合作醫療的具體實施辦法又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其中,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將預防保健服務納入了合作醫療的報銷范疇。
今年,嶗山區凡參加合作醫療的人員,其計劃免疫(包括0-7歲四苗接種、新生兒的乙肝疫苗接種)、婚前檢查、孕產婦保健服務(包括孕產婦建立手冊及檢查、產后訪視)及60歲以上老人全面健康體檢的費用,都可以報銷。這種做法在全省開了先河,大大提高了參保人員的預防保健水平。
即墨:社會各界捐助大病救助基金
即墨市正式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始于2003年9月1日。該市的突出特點是,在實行大病醫療統籌的同時實行農村大病醫療救助,即對年醫療費支出個人負擔數額較大、在得到大病醫療統籌保障補助后仍十分困難的參保人員進行救助。救助資金通過政府投入和社會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籌集,并在該市紅十字會設立了專門的大病醫療救助基金賬戶。
目前,該救助基金已收到捐款2547萬元,向479戶家庭發放醫療救助金172.9萬元。該市正在醞釀大病救助的長效機制,使得大病醫療救助成為一種持續的、長期的行為。
城陽、黃島:保險公司參與運作城陽區和黃島區分別于(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今年1月1日、7月1日開始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區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保險公司參與合作醫療的運作,合作醫療統籌金由保險公司管理使用,專款專用,政府對其實施監管。
以黃島區為例,區政府成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領導小組,負責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組織、協調、宣傳、管理和監督指導工作,各街道辦事處(鎮)、村(居)委會均成立相應領導小組。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支公司受委托具體負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管理與報銷的日常工作,定期公布資金使用情況,接受有關部門和群眾的監督。區領導小組每年組織審計部門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的籌集和使用情況進行審計,區領導小組辦公室進行日常督查工作。
平度、萊西:為參保農民設立家庭賬戶
平度市和萊西市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都正式開始于今年9月1日,而且有一個共同特點:為參保農民設立家庭賬戶。
平度市醫療費用的使用分為兩種。一是設立家庭賬戶。參保農民以戶為單位每人每年繳納的10元合作醫療資金中8元作為家庭賬戶資金,用于參保戶門診醫療費用的開支,余額轉下年度使用,2元為大病統籌資金。二是建立大病統籌基金。大病統籌基金由各級財政資助資金及農民繳納的除記入家庭賬戶以外的資金構成,主要用于參保農民大病住院費用的報銷。
萊西的家庭賬戶設立辦法略有不同。他們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籌資金分為住院醫療基金和門診醫療基金。其中,住院醫療基金人均25元,用于參加合作醫療人員住院醫療費用補助;門診醫療基金人均5元,用于門診費用補助。按每人5元標準建立家庭門診醫療費用賬戶,家庭成員間調劑使用,發生在萊西市轄區內一級定點醫療機構的門診醫療費用按20%比例報銷,每戶報銷門診醫療費額累計不得超過家庭賬戶總額,結余可轉下年度使用。
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各地都在探索當中,沒有固定的、統一的模式。我市各區市在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之前都經過了充分的調研,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辦法。目前,一些開始較早的區市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我們還要針對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補充和完善實施辦法,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地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幫助農民抵御疾病風險,真正讓農民得到實惠。(本報記者王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