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家住北仲社區的陳某參加了第一次社區矯正活動。正在緩刑期的他和另外4人用一上午的時間清理張貼于北仲社區的非法小廣告,“干活感覺真好”,陳某最后一個收工,他告訴記者,干活時他覺得自己對社會還有用。
“干點活可以回報社會”
&
nbsp;北仲路街道有監外執行人員12名,能夠參加社區矯正的有6人,陳某就是其中之一。2002年12月,陳某酒后傷人被判刑,緩刑三年。陳某告訴記者,他父母曾當過紀檢干部,對他的要求也很嚴格,說起犯罪的經歷他很是后悔,“還是法律意識不強,一時逞強”。案發后陳某開始留意學習法律。
今年9月,陳某所在的社區成為社區矯正工作的試點社區。“感謝政府給了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我可以用勞動彌補我的過錯”,在陳某10月23日交給北仲社區的思想匯報里,陳某寫下了這段話。“我愿意干活,我犯了罪,欠社會的,干點活可以回報社會,心里也舒服點”,陳某說。上午的勞動持續了一個半小時,陳某和另外4個來參加勞動的矯正對象干得熱火朝天,空閑里陳某還哼兩句歌,“據說下次勞動是跟城管協管員拔草,我都等不及了”。
目的是讓他們認識罪行
上午的勞動,第一個拿起工具忙活的是北仲路街道司法所的遲煥利所長。“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特別是有城管協管員和媒體在場,他們肯定有顧慮。”遲煥利解釋自己帶頭的原因。記者了解到,參加勞動的罪犯很敏感,他們有人避諱自己正在服刑的身份,甚至有的除了親人從不跟任何人提起此事。“對他們,很多地方要謹慎,比如我從來不用‘罪犯’這兩個字,而是稱他們為矯正對象”,遲大姐拒絕了媒體對此次社會矯正拍照的要求,“公開形象對他們以后的生活會有負面影響,也不符合培養他們健康心理的改造目的”。
“這次是集體勞動,以后我們還可以根據矯正對象情況安排打掃街道、打掃樓道之類分散的公益勞動,其實不希望他們能做多少事情”,遲大姐表示,社區矯正的目的是讓矯正對象認識到自己的罪行并不再犯罪。
“有居民得知社區里有罪犯就來找我,說如何不安全。其實他們并不可怕,進行社區矯正的人都是對社會危害不大的罪犯,他們有改造的愿望”,遲大姐相信,社區勞動也將改變部分人的偏見。趙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