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慶萬州區市民胡權宗,因為“棒棒(搬運工)”余繼奎的扁擔撞了一下自己的妻子,夫妻倆便對余繼奎先后施以耳光、棍棒的毆打,胡并且自稱是公務員,出了什么事花錢可以擺平——胡此舉頓時引起周圍群眾公憤,并由此造成數百人圍觀,致使交通堵塞。當地政府為此啟動了突發事件處置預案,區
領導親自趕到現場向群眾解釋、勸說,以平息眾怒……
一次原本尋常的市井紛爭,何以竟能引發一場導致政府“啟動突發事件處置預案”的群體事件?
歹徒街頭行兇路人冷漠旁觀之類的新聞,我們沒少聽說,但像上述這種群眾非但沒有置之不理而且踴躍參與其中,以公憤待之的事情,倒是比較少見。是什么讓事情變得如此特殊呢?是“耳光”之類的毆打?顯然不是,這類打罵行為在類似糾紛中常見得很,不足以成為特別的“亮點”。是胡自稱“公務員”,并表示“出了什么事花錢可以擺平”的恃強凌弱、肆無忌憚?——報道中沒有對此直接做出說明,但我們從當地政府對胡“冒充公務員”身份的強調以及為此反復“向群眾講明真相”中不難推測,胡權宗假冒公務員,在上述事件中所起作用的分量。
這讓人聯想起前不久人大校園內一起“寶馬”糾紛中當事一方的兩句名言:“這件事情花多少錢可以擺平?”“明天你們就會知道我是誰?”從事后輿論對此的強烈反感中,我們不難體會“公憤”的心理來源。當然,寶馬車主是真實的,胡權宗的公務員身份卻是虛擬的,可為何虛擬公務員一句“出了什么事情花錢就可以擺平”招來的卻是廣泛的憤怒呢?如果我們不借此深思背后所透露出的一些地方干群關系緊張的現實,真相恐怕不會那么容易了然。
關于干群關系,曾經有人做了一個戲擬:過去是“魚水關系”,而現在是“油水關系”。雖然是戲擬,但也透露了部分真實,那就是現在的有些干部、公務員,不僅是脫離群眾、浮在面上的,而且由于他們據守部門或一己的既得利益,已經在為政品質和內在感情上與人民群眾有了質的區分、隔膜。公眾因此對他們產生“非我族類”般的排斥感并不奇怪。
從本質上說,干群關系也屬于人際關系的一種,而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和諧人際的達成,都是人際雙方基于平等、尊重之上相互溝通、體諒的結果。顯然,如果其中的一方對另一方長期缺乏信任,對之深懷戒備,甚至從對方身上感到一種被剝奪、被歧視,那么隨著這種屈辱心理不斷積累,人際必然惡化,從冷漠走向憤怒在所難免。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堅決反對脫離群眾、以權謀私……”顯然,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語境下,要重鑄干群的魚水、血肉關系,就必須打造一個社會各利益群體能溝通順暢、平等互動的制度環境,惟其如此,包括干群關系在內的各種社會人際才有和諧的可能。(張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