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一個了解、體貼妻子的好老公”,“我希望能成為母親的知心好友”,“女朋友要和我分手,我要把她追回來”……最近,在中山大學一門名叫“女性學”的課上,同學們紛紛向老師解釋選修該門課程的原因。惹來哄堂大笑的答案雖然千奇百怪,卻又耐人尋味。據悉,中山大學從2002年就開始在本科生中開設與“女性學”
相關的公共選修課程。今年開設的課程包括《社會性別與法律》、《婚姻文化與婚姻法案例教學》和《婦女、性別與文化再現》,原計劃只招200人,結果前來報名的人數大大超過了計劃,每節課都把教室擠得滿滿的。更令人驚訝的是,選修該門課程的有接近一半是男生。
“我們開設這類課程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夠樹立起性別觀念,進入社會后把男女平等的觀念自動地運用于工作和家庭當中。”負責授課的李老師告訴記者,比如在《婦女、性別與文化再現》的課程中,老師會在學生中展開諸如“什么樣的婦女是理想女性”、“女人是否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問題的討論,讓男女平等的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同時,也讓同學們對自己身邊的女性有一個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
據記者現場觀察,從學生對“為什么要選修本課程”的回答看,以“了解有關男生、女生如何交往的知識”,“如何得知男生、女生心中所想”為主要目的者占了大多數,其中不少學生直言就是想知道男生怎么看女生或女生怎么看男生,以便更好地談戀愛。
為什么選修“女性學”的男生這么多?中山大學校教務處負責人回答這個問題時引用了一個學生的話:“我想知道作為一個男性應該怎樣去對待女性。結婚生子后,我需要了解如何處理好夫妻關系;而工作后,可能我的上司、同事、下屬是女性,我也需要知道如何處理好與女性的工作關系。”在大學的這段時期內,男大學生與女性接觸的機會開始大量增加,處理與女性的各種關系的挑戰也越來越大。如何處理與女同學的友情,與女朋友的愛情,與家人特別是母親的親情,逐漸步入社會后與女同事的工作關系等等,無不在困擾著他們。
有教育專家表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我國社會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包括性別規范在內的許多傳統行為規范陷入“失范”,大學生們遭遇了眾多的人生困惑。因此,大學生們迫切需要了解有關性別的新知識,學習有關性別行為的新經驗,消解性別困惑。而從現在我國大學的課程設置上看,兩性教育的內容卻幾近空白。
(林潔)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