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日前表示:今后我國高校教育的收費不能再提高了。張保慶還就此解釋說:我國的高等教育不能辦成誰有錢誰就能上大學的局面,這不是共產黨國家的教育。
教育部負責人的這番講話,比較明確地指明了中國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對“教育產業化”輿論的反思和否定。
世所
公認,教育機會的平等,是實現社會平等的最基本的前提,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在任何非烏托邦的現實社會中,不同社會群體的不平等狀況都是必然的存在。而打破這種不平等現實的最可能的途徑,就是平等地為社會各階層的子弟,提供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機會。對于那些家境貧寒而又志向高遠的孩子們來說,造物賦予的聰明大腦,可能是他們與其他同齡者之間最平等的天賦,也是他們追求與他人平等愿望的最可倚仗的希望。而希望與現實之間的橋梁,就是教育。以教育機會的平等,促進社會平等的實現,不但是人人生而平等的現代文明理念對社會的要求,在現實層面上,也可以促進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流動和滲透,避免社會階層的“板結”及相互撕裂,以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
因此,大多數現代文明社會中,盡可能地為社會各階層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是其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在教育資源主要由國家提供的基礎上,由國家及各種社會力量提供的獎學金、助學金,使大部分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能獲得機會。
在中國,能否實現教育機會的平等,顯然有著更深一層的意義。正如張保慶副部長所說:我國的高等教育不能辦成誰有錢誰就能上大學的局面,這不是共產黨國家的教育。
不過就目前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而言,一方面是呼吁多年的師資匱乏、經費不足,及教育資源分配的不盡合理。另一方面則是國家財政能力有限,造成教育投入的不足。在這種兩面夾擊的困難之下,高校的適當收費似也不可避免。然而學生,尤其是家庭困難學生的不堪重負,又使教育收費必須有恰當的限度。目前這個限度顯然已經有被突破的趨向,逐漸加高的“門檻”,已經使許多迫切需要教育的貧困學生望機會而卻步。
在張保慶副部長表示高等教育收費不能再提高了之前,他還曾經于今年8月表示,目前我國高校收費制度基本上是合理的。綜合這兩次講話分析,普通百姓有關高校收費過高的呼聲,至少沒有被教育主管部門所否認。至于目前“基本合理”的收費標準,在“不能再提高”的基礎上,有沒有可能降低,可能是一個更復雜也更敏感的問題。從教育部提供的數據分析,2003年的高校教育經費中,收費400多億元,國家財政投入700多億元,收費所占比例達到36%左右。從這個無論橫向或縱向比較都肯定偏高的比例判斷,高校收費應該有下調的空間。
作者:張天蔚
責任編輯:孫琦